关注热点,重视热点问题与理论的结合运用
申论考试的材料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现实,离不开热点问题的追踪。因此,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考试成败都与考生对热点问题掌握的程度有关。能否将最后的申论文章成功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理论与实际转换程度的高低。在这半年的备考中,建议广大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以便尽快掌握热点问题。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十七大报告、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
第二,准备相应的备考资料、如《半月谈》(普通版)、《人民论坛》、《南风窗》、《瞭望》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在报纸方面,多参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网评、中国政府网的在线访谈等都是很重要的资源。
热点问题的掌握不仅在于知道理解,更重要的在于应用。比如,对于促进就业问题的措施方面,考生需要做的是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措施。
1、紧密结合扩大内需,更多地拉动就业。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2、针对那些目前生产遇到困难的企业,通过“五缓(缓交五项社会保险)”、“四减(降低四项保险费率)”、“三补(给予困难企业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两协商(企业和工会或者职工双方平等协商)”等措施来减轻企业的负担。
3、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实施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4、结合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项目,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5、为困难企业职工提供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为新生劳动力提供劳动预备培训,为退役士兵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
6、针对城乡劳动者求职就业的需要,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信息服务、能力测评、政策咨询服务、就业失业登记等。
申论考试的备考关键之道在于持之以恒。只有坚持练习,坚持思考,才有可能在申论的考试中取得成功!
申论范文:应试教育缺陷
【社会问题的背景】(1)2010年高考(论坛),考生杨华凭借千言古文作文——《士运论》,被评为今年福建省九篇满分作文之一。但偏科严重的他,数学、英语(论坛)两科加起来,还没有语文的分多,最终以421分的总分位列全省第53838名,连三本分数线都达不到。
(2)杨华花了半个小时时间,写了一篇类似自我推荐的古文《鉴才书》,向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四所名校自荐,他希望自己能象当年朱自清那样,数学考零分也能进清华读书,但所有高校均以“总分成绩太低”等理由拒绝,而制度上的规定更是让杨华绝望。福建省高招办的答复是,即使有学校要他,档案也根本提不上来。因为他没有达到本科的录取线。
(3)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的馆长卢美松,看到杨华的高考(论坛)作文后,又在网络上看了杨华的其他文章,对他的古文水平非常赞赏。得知杨华的困境后,爱才心切的卢美松表示,如果杨华愿意,可以先到文史馆当个临时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他愿意当杨华的指导老师,并为杨华指出了具体的学习、研究方向。
(4)福建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有意接纳杨华。这位北大历史系毕业的老人评价说,杨华的文章“写得很不错,确实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看得出他古典文学的修养很深”,这样的人“可遇不可求”。卢告诉记者,此前他曾公开招聘过,但结果不理想,“一些研究生(论坛) 都不一定行”。卢对媒体表示,如果杨华愿意来的话,他可以作为临时聘用人员,做地方文史的整理、校对、编辑工作。杨华获悉后,认为“这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但需要和家人商量后再定。
【核心观点】(1)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戴斌老师在看了所有的报道,很诧异地发现,几乎没有什么高校(不管是否是名牌高校)的“古文学老师”,或“古文学教授、专家”愿意帮助这个“怪才”。但却只有“实践领域”的“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愿意提携这个年轻人。
高校里的“学院派”对杨华是“无动于衷”,但“实践派”的“卢馆长”,却对其“爱不释手”,甚至直接就解决杨华的“就业问题”了,而杨华也可以不必遇到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难”了。这样大的“反差”,究竟是“学院派”有问题?还是“卢馆长”有问题呢?值得我们深思。
同时,我们看卢馆长谈到的,“他曾公开招聘过,但结果不理想”、“一些研究生(论坛) 都不一定行”。这里我们需要思索,为什么卢馆长认为“杨华”行,但是“一些研究生都不一定行”。
(2)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
shenlun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