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会心得体会
篇一:《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
10级财政2班李琳41003054
本书的作者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本书中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我认为贝克尔将歧视、民主、犯罪、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有关人性的行为全部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是很大胆的一种想法,刚开始是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但通读全书之后,虽然有些模型不是很明白,但对他的每个分析都没法反驳,似乎都很在理。
贝克尔的模型都是基于某些假设而进行的,如果这些假设不成立怎么办?
比如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设投票者和竞选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否则就会通过竞选公职增加自由。每个人对自由的偏好不同,也许某个投票者并没有和竞选人同等的自由,但自由对他的效用并不大,相反,竞选公职让他觉得很麻烦,很受约束,那么即使在自由不等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自主从投票者变成竞选人。
又比如在第一篇导言中假设
“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在家丁,穷人和富人之间、即使在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适应
全部人类分析的前提。在全部的分析过程中,又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但从接触经济学开始,我便有一个疑问:毕竟个体不能完全代表整体,那么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具有特殊偏好和非理性经济人所导致的经济效用不是最大化的概率并没有无限趋近于零,故而得出来的经济结论应该不是一般情况,但结果却往往是适用于一切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第八章——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大多数经济结论都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的,即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人都是理性经济人,这种假设是否会使理论偏离实际?
以家庭为例,贝克尔将非理性行为分两种:一种是冲动,即我们常说的“感情用事,反复无常”,用概率模型表示,其决策取决于多面骰子的投掷;另一种则是怠惰,即“墨守成规,反应迟钝”,决策尽可能地取决于过去的情况,人们的任何非理性行为都介于这两种极端中间。
通过贝克尔模型的分析,无论是冲动或是怠惰行为存在于个体时,会有完全不同的选择,但在总体中,无论其是那种偏好组合最后的需求曲线也都会服从由
“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出的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解释了为什么可以用“理性经济人”假设得出适用于所有人的结论。
书中所有建立经济模式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皆是用不变的东西
解释变化的东西,比如歧视现象中,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相对经济收益不变,而歧视相当于消费品,歧视者并没有因此而多收益,相反,要为此商品支付费用;再比如在非理性经济行为中,无论非理性经济人怎样选择,需求曲线都是不变的,只是部分经纪人的行为由理性转变为非理性而导致的不同偏好和不同决策组合;更广义来说,当人们做出选择时,他们都是在同等的无差异曲线下选择不同的决策组合的。
但是在这样的分析中,我认为尚存在一个问题:如果人来的一切行为所带来的收益都可以定量衡量,那么求出一个最佳收益组合并不困难,但很多行为,其收益即使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也是无法定量衡量的,比如可乐的效用高于果汁,而汉堡的效用低于炒菜,但可乐只能和汉堡组合,果汁只能和炒菜组合,但他们的效用都无法用具体的数值表示,那么两者的选择就出现了问题,这时对行为的经济分析是否就失效了呢?
无可否认的是这本书开辟了一个探索世界的新思路,将事物理性化,所有感性的东西都可以用理性的模型来解释,虽然这种行为将生活程序化了,但却也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一种独特地方法。此外,本书还具有十分广阔的拓展性,其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顺着这种思路,我们可以探索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因和意义。
篇二:经济工作心得体会
经济工作心得体会
2月15日上午,经济开发区经济工作会议在市委党校隆重召开。会上表彰了2015年度的先进单位和个人,深入分析了当前的形式环境,研究部署了2016年的工作任务,其中鄂宏达书记的《乘势而起,努力当好协同发展排头兵》的讲话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回顾了我是十二五期间的努力成果,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断加大
“双招双引”、企业培植、城乡建设、民生改善力度,经济社会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使我市的综合实力大幅提高。今后的发展目标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实现“稳中求好”“”好中求快“难中求机”,最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要求。我们看一个班子的能力,看一个地区的发展,
经济分析会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