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讲
期末论文
姓名:徐雅琴
院系:法学院
专业:法学
学号:K11214073
君子之守
正如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 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 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而《论语》首末章都论述君子, 君子在《论语》中共出现 107 次,对于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论述和追求贯穿着论语,也是孔子教学的育人目标,“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雍也》)
一、君子,小人,圣人
与君子常常相伴出现的是小人和圣人。在孔子的人格学说里, 小人与君子相对立, 而君子与圣人则是互补的, 于是君子和圣人都与小人相对立。
君子、小人的称谓在西周时是等级身份的泛称: 前者指贵族统治者, 小人指被统治的平民和奴隶。这样的意思在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依然存在, 然而孔子则基本上在人格高下的涵义上把两者对举,表现了两者的对立开始由等级身份转变为人格分层。据杨伯峻的研究, 在《论语》一书中, “君子”一词共出现107 次, 其中, 意指“有才德的人”的“君子”共106 次, 意指“在高位的人”的“君子”只有1 次; “小人”一词共出现24 次, 其中, 意指“无德之
人”的“小人”共20 次, 意指“老百姓”的“小人”共4次。由此可见孔子对“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重视程度之高。
君子和圣人作为孔子的两类理想人格具有互补关系。圣人高于君子, 是人格的完美典范和最
高境界。但孔子认为圣人在现实中是没有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得见君子者, 斯可矣”
( 5述而 6)。设定这么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圣人,是为了使人们始终具有提升现实之我的要求, 否则很有可能连君子也做不到。但是面对完美无缺崇高无比的圣人, 普通人必定会产生高不可攀的距离感和总达不到目标的焦虑感, 从而放弃提升自己的努力。为了避免这一点, 孔子提出了在现实中成为君子的真实具体的方法, 即要守住哪些美好的品格,和如何守住这些美好的品格。普通人对砥砺自己以成就这样的人格自然就充满信心。因此, 君子和圣人构成了这样的互补关系: 后者使其具有对现实的超越性, 前者使这一超越始终植根于现实社会。
纵观论语,孔子所谓的君子人格的内涵、特征或者标准, 大致说来有 10 种: 仁、义、礼、智、忠信、勇、中庸、和而不同、文质彬彬与自强不息。凡是人之为人能够具备这 10种素质者就是君子, 反之, 基本上不具备这 10 种素质者就是小人。
君子之守,守住了这些品格便是端方君子,守不住便自甘堕落沦为不齿小人。在孔子的君子论中, 君子人格的内在要素是由仁所统摄的
二、君子守仁
在孔子看来, / 仁0是君子人格的基础。/ 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0[ 1] (5 八佾6)/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0[ 1] (5述而6), 正说明了君子人格的本原性。这一思想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孟子说: / 仁也者, 人也。合而言之, 道也。0[ 3] (5尽心下6)进一步说明了仁是一切德行的根源。什么是/ 仁0? 怎样得到/ 仁0呢?
第一, 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 0[ 1] (5颜渊6)一个人若能以爱心待人, 也就是在行仁了。/ 爱人0是一个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过程,5中庸6说:/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0
君子之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