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习俗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与之相应,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衣食住、习俗4个方面)
表现、原因、特点和影响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期)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变化趋势: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子:宽松肥大→旗袍、上衣下裙
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
男子: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政治色彩强烈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封闭性
开放性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习俗传入
2、西餐:
A、传入时间:
19世纪40年代
B、 原因: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四合院(图)→中西合璧(租界最早出现西式住宅)→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
A、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B、表现:
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
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特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总体呈现出什么特点?
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趋进
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
中西合璧
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政治化
阶段性、时代性、不平衡性
问题探究:推动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政治因素: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全品P88探究二)
思想因素: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都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科技因素: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
经济因素:自然经济的解体,各种经济因素的出现和组合;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贯穿其中的是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一分为二)。
总之,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
2、近代交通工具
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
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初)、轮船(1865)、飞机(20C20年代初)
★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种类:海陆空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技术:引进到自己研发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
时间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辛亥革命后
1949年11月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晚清开始出现,民国进一步发展)
时间
电报发展成就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