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书法概论.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先简要地说说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所谓传统,是历史上有的,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以至将来也绵延不断,这样就是“传”而成“统”。如果只是历史上有过的,但一显即逝,便不能说是“传统”的。而且,传统的也不一定都是好的,如腐化堕落。文化的核心是美好,和谐。中华文化是十分先进的文化,强调“德”“和谐”,符合人类共同追求,所以具有极其强大的“文化力”和“同化力”。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历史沉淀。书法传统的继承,就是借鉴前人创造并保留下来的优秀成果,勇于探索创新,让书法艺术体现出时代气息和精神,从而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弘扬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9 x. g* F( J/ w
    下面我们进入今天讨论的主题。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关于临帖。首先说明,我这里所说的帖,包括碑崖、甲骨、吉金等所有的学习范式,笼统地称之为“帖”。而所谓临帖,就是指对上述一切范式进行临摹学习。我想有人会问: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吗?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因为,临帖是走上书法道路的最佳选择。书法不仅仅是写字,二者的区别很明确:写字以传达书写的内容为主,它是可读的,达到容易辨认、整洁干净等基本要求就行了;书法则不同,不能停留在这个简单的层面上,必须要有深层的东西,在审美范畴和形式上都要达到很高的标准,书法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传达书写的内容,而是艺术性居第一,内容居其次,以审美为主,以传达写字和内容为辅。而且,几千年来历经筛选的经典作品,无论碑版、法帖,都是被历史公认的范本;就评审书法的普遍原则看,也是要求每一位书家所写的书法作品,都要“见功底”,这个“功底”就是看你临摹了哪家哪帖,就是看你从经典法帖中吸收了多少东西,有无新意,是否具有传统书法的一定内涵等等。可以这样说,单从字迹来说,有不少人写得不错,是自己的习惯形成的样式,或者说风格,但没有一点儿传统经典的踪影,这样的作品是不买账的。书法发展几千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谁要想随意打破这个规律是不可能的,好点说,说你缺乏基本功力,往差里说,说你是瞎胡闹,压根不是书法作品。这些年来,书法已经形成一种几乎纯粹的艺术,早就失去了实用的功能,广大书法家、书法爱好者是“有为而为”,已经不是老子所讲的“无为而为”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在书法是超越写字、进而成为一种艺术这个基础上,对现代的造型、现代的构成、现代的旋律、现代的审美、现代的轻重关系、水墨关系等加以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借鉴,不能抱残守缺地在固有的观念下去书法、去表现。当然,现代的审美也是多元化的,你写的作品与时代并行,大气磅礴,是一种风格;你写的作品很婉约,很轻松,让人看了觉得很惬意,很闲适,也是一种风格,也是为现代生活服务;你写的作品具有新意,而不失传统功底,乃至带有经典的影子,你可能就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抑或成为具有创新意义的好作品,以至获奖。所以说,坚定不移地临帖、学帖、习古人,深入传统,并十分明确地去提高自己的现代审美能力是要并重共举的,缺一不可,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个明确的认识。甘肃书法这些年发展很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次国展,投稿人数、作品数往往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入展的人数却很少,问题出在哪儿?估计很少有人去分析总结。以我之见,光有书法的热情是绝对不够的,必须冷静地分析、思考一下全国书法发展的现实状态,将自己认为拿得出去的作品同全国的放在

书法概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坐水行舟
  • 文件大小42 KB
  • 时间2018-11-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