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从祥子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摆脱悲惨生活命运,最后失败以至于堕落的故事,无情地批判了那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的主题思想。
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但,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内容。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自幼生长在乡间,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失去了父母双亲和家里的几亩薄田,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十八岁的时候便跑到城市开始自己的奋斗历程,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虽然没文凭,没技术,没亲人的关照,但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认为要想有面包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祥子是孤单的,但他愿意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祥子用农民的眼光看中了可以不断地给他生产馒头和烙饼的“拉洋车”这一职业。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他迷信自己的体魄,相信只要俯下腰来卖傻力气就行所以,所以当他以骆驼的姿态奔跑在北平的街头巷尾时,他依然认为天无绝人之路,他觉得凭自己的力气总能挣到饭吃,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应该说,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
祥子是个有爱心的人,有一个作为劳动者的美好心灵。在一个严冬的晚上,当祥子看到比自己更加困难的老马、小马两人在寒夜饿得发昏时,便毫不犹豫地给他们买来羊肉包子;他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要得到别人的赞美或感激,只是出于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对备受生活折磨的不幸的小福子,他也尽量地给予帮助。这些。
祥子是个自强的人。在车行老板刘四的女儿虎妞的诱骗下,祥子同虎妞结了婚。婚后,他虽然无法改变虎妞的生活恶习,但也没有服从于虎妞给他安排的生活道路。他只想做一个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不甘心“压在老婆的几块钱底下”讨饭吃,不愿意做一个依附在虎妞身上的寄生虫。反映了劳动者要求改变生活地位的朴素愿望。他依然是个车迷,依然坚持做一个独立劳动者。
祥子是个辛勤朴实的人。当祥子认准拉车这一行的时候,他就成为了一个“车迷”,一心想做一个“有车族”,拥有自己的洋车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做个独立的劳动者。他把买车,拉自己的车作为奋斗的目标,作为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坚韧,祥子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辛勤努力,“他凑足了一百块钱!”终于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成为了理想中的自食其力的
《骆驼祥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