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
第一部分概述
一、机体的功能与环境
1、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60%,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约占体液的1/3。
2、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二、机体功能的调节
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reflex)。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第二部分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机制: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内的电场,当达到电- 化学平衡时, K+ 净流量为零。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 K+ 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
[2]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
机制: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 Na+ 通透性增大,对 K+ 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 Na+ 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 Na+ 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 Na+ 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 Na+ 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 Na+ 内流所形成的电- 化学平衡电位。
[3]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在体内条件下,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称为兴奋。
兴奋性时期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4]阈值: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该刺激强度的值则称为刺激的阈值。
阈电位: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神经骨骼肌接头也叫运动终板。
第三部分血液
一、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
1、血量及血液的基本组成
成年动物的血量约为体重的5%-9%,一次失血若不超过血量的10%,一般不会影响健康,一次急性失血若达到血量的20%时,生命活动将受到明显影响。一次急性失血超过血量的30%时,则会危及生命。
血液由液态的血浆和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用离心方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
2、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比重为 ~ ,血液呈弱碱性,pH为7. ,
二、血桨
1、血浆与血清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同时,血浆中参与凝血反应的一些成分也不会存在于血清之中。
2、血浆的主要成分
3、血浆蛋白的功能: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
4、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的氯化钠溶液和5%的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大致相等。通常,把0. 9%的氛化钠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或生理盐水。渗透压比它高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渗透压比它低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三、红细胞
(1)红细胞生理:形态和数量、渗透脆性、血沉、生理功能
几种动物的红细胞数.( 1012/L)
动物数量
马 (—)
牛 (—)
猪 6. 5 (5. 0---)
狗 6. 8 (5. 0--8. 0)
编羊 12. 0 (8. 0---i2. 0)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水分会渗人胞内,膨胀成球形,胞膜最终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一现象称为溶血。
(2)红细胞生成所需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和铁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维生素B12、叶酸和铜离子。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红细胞数量的自稳态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雄激素也起一定作用。
(4)白细胞生理:白细胞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大类。按粒细胞胞浆颗粒的嗜色性质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几种动物的白细胞数(109/L)
动物白细胞总数
马 8. 77
牛 7. 62
绵羊 8. 25
山羊 9. 70
猪 14. 66
狗 11. 50
猫 12. 50
(5)血小板生理功能:主要包括生理性止血、凝血功能、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和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等。
四、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1)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过程大体上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阶段为凝血酶的形成;第三阶段为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形成
兽医生理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