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课堂实录
执教者:南充高中语文组杨萍
执教时间:2009年12月2号
课堂记录:倚天
伴随悠扬舒缓的音乐,一组组优美的图片展示,课堂气氛的营造相当的成功。(参看课件)
导入新课
面对盛开的花,唐人崔护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吟咏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诗句来抒写他的思念。与他同时代的杜甫,却看到花在流泪,于是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寄托他对国破家亡的感悟。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篇《紫藤萝瀑布》,茂盛的紫藤花让宗璞看到了“花在笑”,感悟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从而放下内心的愁苦,“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好好生活去了。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千古佳句。非常有意思的是,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凌晨四点起来,发现了盛开的海棠,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那川端康成又借花表达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读懂文章大意。
选择你最喜欢的阅读方式,可以默读,可以大声读,也可以一边读一边讨论,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由什么而引发思考的?引发了怎样的思考和感叹?作者又是从哪些审美体验来进一步强化这些感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作者举了哪些他感受美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示学生圈点勾划。)
反思:作为公开课,能大胆给出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熟悉文本,感受到教者的大气与自信。换个角度想,我们平时在课堂上是不是也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熟悉文本呢?要知道熟悉文本是分析的基础。换言之,任何课堂的精彩都应该建立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的。
(二)梳理文脉,探讨作者对美、审美的思考和认识。
同样是对花,不同的作家对此抒写了不同的情感,《花未眠》不同,它不是在寄予情怀,是从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我们思考一些关于审美的问题。它不是写景抒情散文,而是一篇说理散文。
美在川端康成的生命中非常重要(插入作者介绍)川端康成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他继承了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我战后的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而是属于日本传统美的表现。我将以日本的山河为灵魂,继续活下去。”东山魁夷这样评价:“人们提及川端先生,必然要触及美的问题。有人说,他是个无餍的美的追求者,美的猎人。那种经受着锐敏的眼光被凝视着的花,实际上是不易存在的。先生不但寻觅着美,而且热爱美。美,可以说是先生的休憩,喜悦,恢复,是生命的反映。我之所以能同先生长期而亲密地交往,是因为除了美以外,我们几乎没有谈及其他任何东西。美牵系着先生的一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本文就表现了川端康成对美的思考和认识。
反思:以“美”为中心,切入对作者的介绍,避开常规的例行公事般的介绍,方式独特,既加强了对作者的感性认知,又自然地引到对文本的分析。
?(引发作者思索的是什么事?)
明确:(1)引子: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未眠(“发现花未眠,我大吃一惊。”)
(2)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2012高一语文人教《花未眠》课堂实录.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