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像江城子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1037 —— 1101 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嘉祐元年( 1056 ),苏轼 21 岁,首次出川进京,次年与弟苏辙中同榜进士。同年母丧返乡。三年后与父、弟赴京。嘉祐六年通过制科考试,任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三苏名噪京师。治平三年( 1066 )父丧归葬。此时,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熙宁二年( 1069 )还朝,对改革有不同看法。四年( 1071 )任杭州通判。七年,任密州通判。十年,移知徐州。元丰二年( 1079 )任湖州知州,于 7 月 28 日逮捕,即“乌台诗案”,年底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开荒躬耕,自称东坡居士。元丰七年三月改贬汝州,与王安石和解。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时年 10 岁)继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司马光,苏轼相继任礼部郎中、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元祐四年( 1090 )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八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新党被启用。绍圣元年( 1094 )贬知英州(广东英德),一月内三次贬官。四年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自搭茅屋,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元符三年( 1100 )徽宗继位,苏轼内迁,海南父老执手涕泣而去,七月病逝于返京途中。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太学生数百人奠仪。苏轼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内外如一,奋厉有世志;从老庄哲学,佛禅言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旷达心理。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天才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文方面都有巨大的建树。朱自清先生说:“子瞻诗气象宏阔,铺叙婉转,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朱自清《宋五家诗钞》)其诗题材丰富,立意新颖,诗思敏捷,奔放灵动,笔力豪健。各体兼长,尤长于古体和七言歌行。其词突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打破了音律的限制,形成了豪放壮丽的词风。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 6
苏轼像江 城 子 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