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
制作yubai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孔子
(前551—前479)
《论语》
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为语录体。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仁
仁政
仁者,爱人
政者,正也
为国以礼
孟子
以仁为本以礼治国
关于仁礼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
孔子主张“以礼教民”, 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 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将: 尚未实现的事情,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 攻伐,明目张胆动用暴力,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之伐是非正义之战。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简介
孔子授徒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三桓犯上”。鲁庄公有弟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王
(朝)
诸侯
(国)
大夫
(家)
季氏将伐颛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