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广东本土与外来作家地景抒写比较
——以张九龄和韩愈为例
摘要:本文搜集并分析了张九龄和韩愈描写粤地风物的诗作四十余篇,从景物特色和情感抒发两个方面分析了以上两位诗人地景抒写上的异同,并试图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两个角度探讨这种异同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 张九龄韩愈地景抒写本土外来
前言
张九龄和韩愈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对唐诗的发展与繁荣,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们两位在灿若星辰的唐代诗坛中,有着其他诗人所不具备的特性:这就是他们都与岭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起于韶州,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一代贤相,参与了大唐贞观之治。另一个一生命运多舛,三度被迫入粤,见证了唐帝国的衰败和没落。不同的个人经历,各异的社会背景造就了两人诗歌风格上的巨大差异。本文搜集了张韩二人描写岭南风物的诗歌四十余篇,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风格、诗歌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他们在面对同一地方风物时,地景抒写的异同,并分析这种异同形成的原因。
张韩粤地活动的时间和作品
根据《曲江集》后附录张九龄年谱,张九龄居岭南时间计有三十一年:公元六七八年至公元七零六年为张九龄青少年居家(韶州曲江县)读书,期间因诗文秀丽,被沈佺、张说等激赏器重。这一时期的诗作包括:《浈阳峡》、《读书岩中寄沈郎中》、《初发道中寄远》等诗。公元七一六至公元七一八年,因“封章直言,与宰相姚崇不协”,居家,开凿大庾岭路,期间“与曲江县尉王履震、韶州司马王某相过从”。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叙怀二首》至《酬王六寒朝见贻》等四首,《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至《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等八诗,又有与王履震游广州诗,《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至《登襄阳恨岘山》等五诗,返京前作《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昆弟》诗。另有多首作者在京居官,归省之作,也可归入粤地风物诗之列。
据卞孝萱和张清华编《韩愈集》,韩愈一生三入粤地,即:十岁至十二岁,其兄被贬韶州时的第一次入粤。三十六岁时,授监察御史,因上《论天旱人饥状》,与张署、李方叔同贬,授阳山县令,此为第二次入粤。这一时期的诗作有:《湘中》、《答张十一功曹》、《闻梨花发赠刘师命》、《宿龙宫滩》。公元八一九年,韩愈向宪宗皇帝上《论佛骨表》,贬潮州刺史,此为韩愈的第三次入粤。这一时期的诗包括:《题临泷寺》、《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题秀禅师房》、《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事实上,韩愈三次在粤地的居留时间都较短,相应诗作也较张九龄要少。
张九龄笔下的岭南风物
张九龄描写粤地风物的诗歌计十首,根据其创作时间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诗人未出仕之前,居家读书时所作。张九龄少年气盛,十三岁就上书广州刺史王方庆,为王方庆所赞赏,言其必当致远。二十五岁,中进士,为考功郎沈佺期所激赏。才华横溢而又不乏伯乐提
携,可谓少年得志。读诗人的作品,从文字之中自然能感到一副踌躇满怀之状。这一阶段的张九龄的诗作,给人的感觉是明快、亮丽,充满生机,例如:《浈阳峡》“舟行傍越岑,窈窕越溪深”,“重林间五色,对壁耸千寻”。舟行溪上,可见溪水幽深,两旁重林五色,壁立千寻。诗句所呈现出的画面自然明快,自然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又如:《读书岩中寄沈郎中》写岩泉风光:“素有岩泉僻,全无车马音。溪流通海曲,洞豁敞轩阴。石几渔舟
韩愈与张九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