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塞山怀古.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
在理解本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于“用意隐然”中带有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
结合所学,了解咏史怀古诗的基本诗学特点
教学重难点:
2、3
教学过程:
导入: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播改连后十年,即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途中,面对长江和古代军事要塞,抚今追昔而作。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所咏之事:
280 西晋大将王濬益州东吴“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晋书·王濬传》) 孙皓肉袒请降
文本分析:
朗读
一二联叙史,三四联议论抒情
朗读。叙述史实时,往往叙中见议,一字见褒贬,你关注哪些字词,从中读出了什么?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一“下”一“收”:势如破竹,摧枯拉朽,又用“黯然”,说明金陵王气是靠不住的。指明历史变迁的必然性
(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一“沉”一“出”:道出各种对比。形象上高低纵横之对;气氛上对照;甚至想象一下色彩上也是红对白,重量上一片苦心经营结果轻飘飘地,降幡挂出。对得工整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暗示历史变迁的悲壮性,照应上联的“黯然收”。
薛雪《一瓢诗话》如此评价:“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的确、诚然)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元白:元稹、白居易。诗风浅切平易,讽喻现实)
师读前两联。
首联、颔联共四句,三句写东吴。金陵六朝古都(西塞山是六朝军事要塞),写西晋灭吴一事,为何重点写吴?写了吴的什么?可以结合刘禹锡所处时代,知人论世。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对于中央集权制有着极大的冲击。无论从民生角度,还是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讲,有着社会责任感和肩负历史使命的知识分子,都不会赞同这样一种冲击和挑战。
东吴是六朝中的第一个,更重要的是它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写吴,写吴又着重突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
朗读。感想论述部分,作者写这首诗有何寓意?仍旧关注字词。
“人世伤往事,山形枕寒流。”与原文进行比较,简析其差别。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近体诗忌讳较多运用虚词,否则容易造成表现的无力。而这里的“几回”、“依旧”,却没有这样的毛病。“几回”对“依旧”,形式整饬,在表面的看似矛盾中,具有极强的表现张力:六朝以往,人事变动,自然却保持永恒,物是人非之感跃然纸上,对“伤”字作了情感上的补充。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唐末诗人韦庄《台城》)
“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若将“几回”、“依旧”掉换,却有另外一种思考:人世伤往事,历朝如此;相对于宇宙来讲,山

西塞山怀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rry201208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