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生命生命的教学反思
四三班——江维维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和十一二岁的孩子讨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显然是件费力气的事情。对这些朝阳般鲜活的生命而言,疾病、衰老、死亡、时间等概念,只能是活跃在课文中的词汇,要真正理解领悟,其中还需要一段漫长的岁月征程。
从教学过程看,以下几点感觉还不错:
“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第一个故事创设情境的引导读,第二个故事半扶半放的理解读,第三个故事学生提问自读,在教会方法后给学生更多读的时间和空间。我认为这里有几个地方处理得比较好:首先教学飞蛾时,让学生从“稍”中体会飞蛾生命的脆弱、渺小,然后通过情境“只要杏林子不松手,飞蛾的挣扎就是徒劳的”“只要杏林子一用力,飞蛾就会失去生命”读出句子“但它挣扎着……”,体会飞蛾的挣扎。再让学生感受到捉在手中的飞蛾喊什么,对自己说什么,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读出句子的感情。此时,学生显然比上一次的读进步了。最后通过介绍飞蛾只能活九天,而为了这九天要挣扎五分钟、十分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师被感动等,让学生读出感动、顽强。学生在多次不同的读中,真正体会到那不仅仅是飞蛾,更是生命,学生的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而在走进香瓜子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找出感到惊讶的地方,学生说的很好,通过学生的说、读,体会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并通过句式“即使——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环境的恶劣,感受生命的勇气,然后提升到敬佩。看到如此恶劣环境下翠绿的小苗,学生都竖起了拇指,这时让他们把自己说的“敬佩”、“勇敢”写在书上,实际上是给他们体会的时间,再读就有了自己的体会,真实的情感。
“生命是飞蛾挣扎的身影,生命是飞蛾极力鼓动双翅,生命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砖缝中的小瓜苗,是香瓜子冲破坚硬外壳的勇气,是即使只活几天也要长出来的精神”。读到这里,再让学生说说生命是什么。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堂学生表现得很好。“生命是野火烧过后,第二年依旧发芽的小草”“生命是奔流不息的河流”“生命是团结的蚂蚁”……再看课件,学生对生命有了自己的认识。为下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四段理解文章段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阅读解答的。课上学生的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震撼?”“什么是负责?”“如何好好使用?……”这时拿出作者杏林子的资料补充,可以说是我设计中的精妙一笔。很多老师都习惯在新课开始时就将作者介绍给学生,这样做固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但我认为却很难建构起学生与作者间心灵对话的桥梁。我将作者介绍放置到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深刻的认知之后,这就让作者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学生心灵深处滋生出的生命意义的认知相互交融起来,使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也读懂了作者创作的目的,读懂了作者的生命。这种读懂,又可以推及到更多的人,推及到所有的生命。有了这样的共振后,倾听心跳,那一声声心跳震撼着杏林子,激励着杏林子,学生读出了杏林子对自己生命的震撼。再由杏林子的生命过度到自己的生命,还是听心跳,但是这次是把手放在自己的心口,学生可以说都没有注意过自己的心跳,这一听,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
生命 生命的教学反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