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方法总结分析本院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早诊断,及时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保护手术切口,规范手术操作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关键词】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剖宫产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虽在病理上呈良性形态学表现,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及远处转移能力[1]。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盆腔外较为少见,而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则为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发生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逐年增加[2-5]。本文总结分析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人民医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进一步了解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治疗。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9岁,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病为术后1~7年,其中13例为腹壁横切口,3例为腹壁纵切口(其中1例有两次剖宫产史)。16例患者剖宫产术前均无妇科特殊病史。均经病理诊断证实。
,包块在月经期疼痛明显,月经后可缓解,且经期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经期肿块增大,质硬,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检查切口皮下可触及触痛结节,质地较硬,形态多不规则。辅助检查:腹部彩色B超检查提示为腹壁内低回声包块。
,其中8例患者采用局部麻醉,6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前通过超声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及深度,术中仔细探查并在病灶周围1~2cm电刀逐步切除病灶,要保证病灶的完整切除,并尽可能避免残留较小的病灶。术中发现包块多位于皮下组织,直径约2~5cm,其中1例累及腹膜但未侵入腹腔,切除部分腹膜。病灶切面为较硬的纤维组织,呈灰白色、褐色或棕色。手术选择在月经期刚结束,结节增大时手术。关于术后是否必须服药,以及如何服药以巩固疗效,文献报道不一,本组病例均未服药。
~48个月均无复发。
2讨论
(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有关,剖宫产、子宫肌瘤挖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月经期急性盆腔手术后均有发生的报道[1-4]。表明其发生与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有关。本组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可能导致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有:剖宫产术中多次擦拭宫腔,徒手剥离胎盘,未注意保护切口,手术结束时未彻底清洗创面;用缝子宫后多余的缝线缝合腹膜、筋膜及皮下组织等;
。其诊断主要依据腹部手术后典型的临床表现,抓住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结节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这一特点,借助腹部彩色B超检查协助诊断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临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