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统节日,感悟千年文明
传统节日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历史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民族人民情感、知识、智慧、伦理、道德规范的凝聚。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五彩缤纷,每个都蕴含着崇尚和谐的理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进这些散发着浓郁芬芳的传统节日,感受和体验节日活动自身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从而在感受和体验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节日溯源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 春节
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恨声震地。这样一来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
“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被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将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并敲锣打鼓,鸣炮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是为了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主要的是源于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
探寻传统节日,感悟千年文明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