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流氓文化
摘要:
流氓,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但在明朝,“流氓气”普遍蔓延于社会各阶层,从皇室到官员、和尚道士以及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的体现出了流氓风貌,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对今天人们脑海中的流氓意识也有深远影响。本文,以对明代流氓的剖析,力图展现明代流氓文化对中国人性格、心理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 明朝流氓普遍性特殊性深刻意义
流氓含义及其特点
流氓有狭义广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流氓泛指无业游民,它是游民阶层的产物,狭义上的流氓,则专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但历来也有人提出“政治流氓”、“文痞”、“奸商”之类的人,我认为那是对流氓概念的泛化,他们的身上的确带有流氓气息,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氓。如果从泛华的意义来讲,所有人都不同程度的扮演着流氓的角色。
历史学者张宏杰曾谈到“流氓精神的核心是十六个字: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张宏杰流氓气弥漫的明代《新京报》 2013-01-31
流氓不讲原则,蔑视任何伦理和道德,不承认真理和正义,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愿行事,不受道德的束缚,不受良心的制约,说其想说,做其想做。流氓还经常和人耍赖,言而无信,反复无常,悔棋赖帐,软磨硬缠,翻脸无情,因其下作,故君子退让,但又未违法,所以又奈何不了他,于是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明代流氓文化盛行原因与表现
中国流氓文化在明朝空前发展,恶性化程度迅速蹿升,从最上层专制权力就开始与流氓互为彼此。如武宗朱厚照亲自网罗大量流氓并慷慨封赐:“赐义子一百二十七人皆国姓。初,中官奴卒及市井桀黠,偶为上所悦者,辄收为义子。永寿伯朱德及都督朱宁、朱安为首,
……时有朱静等五人皆亡虏,亦至千户。自后赐姓者日益多云。”《明通鉴》卷四十四 1671页
朝中官员如魏忠贤出身“少无赖”的流氓,入宫后依靠种种诡诈残暴的手段权倾天下、荼毒朝野。于是众多无耻官员以同样的流氓手段助纣为虐,并为他大建生祠以歌功颂德。风靡之下,四方流氓恶棍们如鱼得水:“下及武夫贾竖、诸无赖子亦各建祠。穷极工巧,攘夺民田庐,斩伐墓木,莫敢控诉。”《明史》卷三百五《魏忠贤传》
还有民间打着权贵旗号而大肆诈骗工商业者和小民百姓的流氓们。如弘治十七年李东阳奏称:“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明史》卷一百八十一《李东阳传》
流氓现象在明代肆虐,有多重原因。经济上,明朝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空前繁荣,这是流氓阶层滋生和蔓延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部分游民进入城市,无正当职业,只能以歪门邪道糊口;另一方面,城市地主、权贵的增多,使某些爪牙、鹰犬之流,背后有了靠山。”王春瑜明代流氓及流氓意识《书摘》2007年05期
政治方面,政府的控制能力,未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与都市化程度提高的条件下相应增强,这是造成流氓猖獗活动的重要原因。“宋代以后,社会城市化、城市社会的弊端开始变得更加明显和严重。”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2
城市坊市制度和城郭限制均被打破,涌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加大了管理难度,尤其对于居无定所的游荡者更难管制,使流氓及其团伙获得广阔的社会生存空间。
统治集团的堕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流氓阶层及其文化的繁荣寄生在当时的权力和财富分配体制之上,因此从发展趋向上来说,它
浅谈明朝流氓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