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瑜伽与哲学的渊源及瑜伽的分类.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瑜伽与哲学的渊源及其分类
现在,瑜伽作为一种很好的健身运动已经风靡全球,与健美操相比她的动作温柔,舒缓;与跑步、打羽毛球等运动相比她能让身体的各个部分运动起来;另外,瑜伽冥想更是具有其他运动所没有的奇妙功效:练习瑜伽能净化你的心灵,瑜伽动作结合瑜伽冥想,让你的身心更加和谐,可以释放生活、工作的压力,让你更加充满自信,消除亚健康,让你充满幸福感。并且瑜伽还有减肥美容的功效。更重要的是老弱病残孕各种人群都可以练习瑜伽,鉴于以上的许多优点,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
人们都知道瑜伽来自于印度,却很少有人知道印度瑜伽与古印度哲学有着不解的渊源。
婆罗门六派哲学是尊崇吠陀权威的正统哲学流派,而瑜伽派是婆罗门教六派哲学之一。瑜伽学派是因钵颠闍梨的《瑜伽经》而得名的。瑜伽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奥义书﹐并散见于《摩诃婆罗多》﹑《法经》和《往世书》等经典之中﹐在《鹧鸪氏奥义书》对五藏说的“识所成我”的说明中﹐把瑜伽与信仰﹑正义和真实并列而作为重要的一德。《石氏奥度书》把心身相应的寂静状态作为人生的最高归趣﹐而把达到这种境界的根本手段称作“瑜伽”。《白骡奥度书》对瑜伽的修行方法作了具体的解释﹐并对其作用作了神秘主义的说明。《慈爱奥义书》提出了六支瑜伽﹐即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等持等 6种瑜伽的修行方法。还提出了“言传之梵”(以唵为化号的梵)和“离言之梵”(无称号之梵)的区别﹐并以两者的统一为最高目的的实现。这说明瑜伽派的早期思想和奥义书的“梵我同一论”极为密切。到了《摩诃婆罗多》时期﹐瑜伽派接受了大自在天有神论的思想。如《摩诃婆罗多》说:“摄诸根于意﹐摄意于我慢﹐摄我慢于觉﹐摄觉于自性﹐进而念诵绝对﹑无垢﹑无限﹑无终﹑清净﹑不动之神我﹔念诵无分﹑不老﹑不死﹑常往﹑不坏之神──梵。”这里﹐已为《瑜伽经》的“四品”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根据。
《瑜伽经》的成书时间及其作者钵颠闍梨的生活年代都很难确定﹐对现行的《瑜伽经》一般认为约成书于3~5世纪之间。此经建立了以自性为二十四谛﹑神我为二十五谛﹑大自在天为二十六谛的完整的“有神数论”的体系﹐对瑜伽的修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具体的说明。《瑜伽经》的内容分为四品﹐即﹕三昧品﹐阐述三昧(禅定)的本质分类及其目的﹔方法品﹐阐述入三昧的方法和步骤﹔神通品﹐阐述修持所获得的神通原理及其种类﹔独存品﹐阐述其最终目的﹐即解脱。
和二元论的数论派一样﹐瑜伽派也认为自性和神我的结合是一切痛苦产生的根源﹐从而把断绝痛苦的根源﹑使神我独存﹐作为自己的根本目的。瑜伽修行是抑制心的作用的手段。因为他们认为心是自性发展中的最有力的因素。心是一切精神现象的总称﹐它本身无限相续﹐并受善恶业的熏习﹐与数论的细身完全相同。心的主要作用﹕一种直接称为心作用﹐一种称为烦恼。前者为认识作用﹐後者为情意作用。认识作用有 5种﹕正知﹐即正确的认识﹔似知﹐即错误的认识﹔分别﹐即想像的认识﹔睡眠﹐即心在睡眠中﹐以无有或非存在为表象的认识﹔记忆﹐其中包括人们过去行为留下的种种潜伏的印象或势力。情意作用也有 5种﹕无明﹔我见﹔贪﹔瞋﹔有爱。这10种作用只是心的主要活动样式﹐是实行瑜伽而消灭心的作用的主要理由。
关于瑜伽的修行方法﹐在《瑜伽经》的三昧品和方法品中皆有论述﹐但由于角度不同﹐略有差异。三昧品中的修行法受佛教的影响。三昧品中“三昧”的意思是指修行过程中精神修练所到达的境地﹐本经把它分为两种﹕有心三昧和无心三昧。前者因尚有种种念虑﹐心中仍受过去行为或业的熏习﹐故又称有种三昧﹔後者因一切妄念杂虑皆已消失﹐不会再引起馀业﹐故又称无种三昧。修行的方法﹐也有消极和积极的两个方面﹕消极的是指为了排除三昧的14种障碍﹕疾病﹑沉钝﹑疑惑﹑放逸﹑懈怠﹑爱著﹑妄见﹑不得地(不能进入瑜伽的境地)﹑不确立﹑痛苦﹑动乱﹑战栗﹑不规则的呼与吸。另外还提出慈﹑悲﹑喜﹑舍4种修行的方法﹐这也就是佛教所谓“四无量心”的修行﹔积极的是指调节呼吸﹑念诵光明或念诵梦的表象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经中提出了与佛教关联的信﹑勤﹑念﹑定﹑慧的修行。
方法品的修行法直接来自奥义书。《瑜伽经》在奥义书提出的六支瑜伽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去掉观慧﹐另加夜摩﹑尼夜摩﹑坐法三支﹐而形成了瑜伽的八支行法。八支即﹕夜摩(yama)﹐即禁制﹐指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等 5种必行的禁戒。尼夜摩(niyama)﹐即劝制﹐指清净﹑满足﹑苦行﹑学诵﹑念神等 5种积极的修行。坐法﹐由于坐法的正确与否对调制身心的关系极大﹐所以他们十分强调坐法。坐法的种类很多﹐而且愈演愈繁﹐说法也各不相同﹐最少的也有14种。调息﹐即调制呼吸。制感﹐即控制感官﹐使与对象分离﹐亦即摄五根于心的修行。执持﹐即把心集中于一点﹐使注意力专注于一点(如鼻端﹑丹田)的修行。静虑﹐即由执持更进一步﹐使之与其

瑜伽与哲学的渊源及瑜伽的分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544272817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1-07-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