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魅力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听了高金英老师的报告,我懂得了,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
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谈到著名教育家、艺术家李叔同时曾说过:“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引自丰子恺散文《悼夏丐尊先生》) 夏丐尊先生所提出的教师“人格”一词,至今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它准确、精要地道出了二十一世纪教师最重要的从教素质。
教师人格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人格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
一是先进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人格要求应当比其他职业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教师教育学生,不仅通过言教,而且通过身教;不仅要用丰富的学识教人,更要用自己的品格教人,即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行为去影响、启迪和感化学生的心灵。
二是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大、身心尚未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世,乃至气质、性格等,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继承性和稳定性。教师的人格魅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长期积淀、继承、发展的结果。从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今天的“春蚕”、“红烛”、“园丁”、“人梯”精神,两千多年来,教师道德已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道德伦理财富。
四是奉献性。教师的工作是
“树人”工程,虽功在千秋,却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收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质和以无私奉献为基础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要发挥人格魅力的引导作用
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魅力所施加的影响。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可以这么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人格魅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善统一,不仅要在自己讲授的课程中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走在时代前列的学识。
谁能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呢?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在青年学生的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师的人格魅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