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傲然 10新闻2班 201002030223
看完《圆明园》后,最大的感觉是它和以往了解到的纪录片有很大的不同,这部片子的故事性较强,像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其中有很多历史场景再现,很直观的把历史事件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但它在纪录手法上更值得研究,片中有很多历史画卷和实物的真实展示,并且结合特效和三维镜头,用纪实主义手法向观众展现了圆明园的非凡性。
下面就对该片的拍摄作简要分析:
影片片头,开始是以大理石雕刻的特写和圆明园绘图的近、全景相结合,以蒙太奇的手法拼接起来,并结合上下,左右移动拍摄,向观众大致介绍出圆明园局部和整体,显得客观真实。特别是对雕刻特写镜头一个个的拼接,展示出建筑的精美、细致。对绘图的移动拍摄显示出圆明园当时的宏大。除一个特写雕刻的镜头是俯拍,其余均是平拍。片头最后的镜头是对一个破损石狮子特写,叠加了特效火焰,显出历史感。然后由小到大推出片名字幕“圆明园”,接着对古地图进行由远及近推镜头,落幅在以圆明园所在地“北京”二字为主体的的构图上。
影片中,首先,对建筑物的拍摄多是运动镜头,拍摄角度多采用仰俯拍摄。有用摇镜头,全景拍摄,也有用移动镜头,从俯拍到仰拍垂直移动,左右水平移动,一方面,这些镜头可以展示出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宏大,圆明园的壮丽和精美,视觉效果也十分开阔,象征着清朝的鼎盛和繁荣;另一方面,这些镜头多在情节叙事和镜头需要转换时出现,利用这种全景镜头可使转换的顺畅,不突兀。
比如,一组镜头用固定画面拼接情景再现出满洲人铁骑踏入中原,并进入到北京的场景,转到俯拍,跟镜头雄鹰划过,再转到北京古城楼,用由下到上的移动拍摄定格在古代北京的全景上,象征着满族开始对北京的新统治得的开始;以及对教堂内外的全景拍摄,逐步展示着历史的发展,外国的进入,转入为之后圆明园的命运发展变化做铺垫;俯拍镜头更好地表现了圆明园的雄伟、壮观、规模巨大,生动形象地给观众展现了圆明园貌似“万”字和“田”的特征,使观众更加惊叹于圆明园的美丽与雄伟,如园子里有一座神仙岛,导演在此采用俯拍的角度来突显岛的美丽。
其次,情景再现中拍摄手法。
在情景再现郎世宁给康熙看他第一幅油画作品时,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比如在康熙点评油画时,郎世宁有一个轻微的摇头动作,这个动作的捕捉可以看出他对当时中国统治者对西方的轻视和不理解表示出无奈,
揭示出郎世宁内心的心理活动。并且其中有一组反打镜头,在康熙和郎世宁谈话时,用反打镜头表现出两个人谈话时的场景,很有真实感和空间感,可以看到两方在谈话时的神态表情。
摇镜头跟拍传教士跟着太监进入花园的中全景,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很真实,让观众有身临其中的感觉。也体现出郎世宁即将和圆明园的密切关联。
当雍正以及后来的王致诚,他们第一次进圆明园里时对他们的拍摄法也是摇镜头,使景物转动起来,加上了仰拍,正符合了他们因感叹园子独特的艺术构造和对人民智慧的赞叹,从而衬托了奇迹般的圆明园的美丽辉煌。
移镜头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具有中国特色的画,一件件雕塑,一个个神像,让观众感受到古代帝国的辉煌与气势。缓慢的镜头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缓缓推近,配合特效手法屏幕上出现了旧时的园林景色。加上用水墨画的手法拍摄历史遗留的国画,体现出那时圆明园的瑰丽,与现在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
当康熙帝第一次在畅园春见到已经12岁的孙子弘历时,对小弘历的跟镜头体
《圆明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