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运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于1898年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了向皇帝上书、着书立说、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办学会、设学堂、办报纸等以各种方式宣传维新主张。
维新派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交锋。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维新变法政治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百日维新”。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了维新变法。
[论述]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答:(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国难当头、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爱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尽管维新运动未能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主张“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表现有三个方面: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从未抵触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却妄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实现变法维新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运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不单脱离人民群众甚至惧怕和仇视之,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的阶级相当软弱。
教训:
中国近现代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