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本质
真正的修行就是如法修行。在于五蕴、六根、六尘所对应的点点滴滴。在于起心动念,当我念头起来,晓得此念头错了,马上把它改正和终止。这个念头,我是利己损人?我这念头起来是贪、嗔、痴、慢、疑?错了,马上改过来,这才叫真修行。修行在那里修?就在根尘相对的当下,在我们起心动念之处的当下。我们开口说话,想想这话该不该说?不该说,说错了,我们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身体的一些动作,如法不如法?不如法,我们把它修正过来,这个叫做真修行。
修行当真没什么玄奥之处,非常的朴实无华。具体一点说,真正的修行发生在心与感官对象相遇的地方;感官接触的发生点上,就是修行所在。例如:当人们说到我不喜欢的事时,憎恨之心就会升起;假使他们说的是我们喜欢的事,我们便会体验到愉快──这就是修行所在!我们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来修行呢?这是个重要的课题。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不断地那样修行下去,那么直到死亡的那一天,也永远见不到佛法的真谛,一切都将会是白费功夫。当快乐和痛苦升起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应用佛法,使我们从它们之中得到解脱呢?这就是修行的重点了。混乱升起的地方,就是宁静可以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烦恼、魔障,我们透过智慧回观返照,哪里就有宁静和禅定。一切都是自性的客观显现,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缘起性空。
如果我们真正地了解佛法的修行,那么,在生命中,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何种职位,老师、医生、政府官员或其他,我们每天每一分钟都将能够活在“法”的修习中。一般人总认为在家人无法修行,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如果一个人真的想做某事,他一定办得到。就象常有人说:“我无法修行,我没有时间。”假如我告诉你,每天早上五点去大十字天桥捡一万块钱,我们肯定就有时间了。说明对于我们而言,捡钱比修行更重要。说到底,是我们不以为修行是件重要的事。其实修行同世俗的工作和学习一样,不努力不勤奋,没有毅力,当然不会进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道理都一样。
再者,佛法的修习,并不需要我们去到处寻找或花费整个的精力去达成,我们只要观察那些在我们心中升起的各种感觉:当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觉味,以及其它种种时,它们全都会来到这颗心——一颗清明觉醒的心。现在这颗心认知到这些色、声、香、味、触、法时,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对对象产生喜欢时,我们会经验到愉快;如果不愉快生起时,我们便会经验到不愉快,就只是那样子,生灭无常的某种轮回而已。分别的“识”来了,我们要息灭它、转化它。这才叫作做功夫,才叫转识成智。一直跟着“识”
跑,修行当然就不会成功。
因此,修行从具体事相与操作上讲,首先是明白“识妄即止”。别说是普通修行者,就是已开悟的初果圣人,一样都要识妄即止,要消除一切习气。因为开悟刹那见“道体” ,未必时时刻刻吻合于道,业力与习气依然都还存在。所谓“初得见宗,常在忘失中,执于迷境,每当发现则需猛力,才得提起见宗。然而旋得旋失,反复不已。提起之时,因作意猛烈,妄念必须顿止,此即识妄即止”。因此,识妄即止是任何层次的修行者都必须信持的。其次是蛇结自解。蛇不怕被系成个结,它自会解开。无论什么境界和磨难,无论好相恶相,无论有念无念,皆平等视之,一切是自性的起用和显现,功夫渐深,见怪不怪,见宗则可以保持较久不失,其间作意己弱,失后再提也不花大力气。最后贼入空屋。一切不过是因缘聚散并无实性,无能再起迷执,如同贼入空屋无能为害。修行人得坚信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我” ,能看住和体认这一切。当我们真的心无挂碍了,如此,本性本觉就会现出……
以上,虽是偏重于借用禅宗的修持心要说明修行的具体事相,但真要进一步说清楚修行的具体情况,非实证之大德难加言诠,妙泽实在无力介绍。我只是以为,禅是非常殊胜的,哪怕不是修禅门的人,仍然要注意借鉴禅宗的
“观心” 和“参念头” 。凡夫之所以迷而不觉,是因为心识的虚妄作用,在不可分别处强作分别,认为有自主的我,希望“我” 之外的一切皆合符“我” 的期待才好,并且有独立于我之外的外境为我所认识,所以产生能所对立、主客对立,从而形成了轮回业力和烦恼生起的根本。而禅的实践与证悟,无非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直接契入“能所两忘”或“能所一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讲空了(性空),又不是断灭。对一切境界来了,我们能够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虽然照而内心不动,寂而常照,清清楚楚,这样完全才会不迷失本觉。如此修行,必得成功。
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臭、舌尝味道、身体就是对外边环境的触觉、第六意识大脑就起知觉和分别,接下来什么人我执,法我执,无明与业障全来了。我们至少应该解悟一点,佛性是如来,遍虚空,周法界,不动不摇,无有来去,事事都是它的显现,处处都是它的幻化。我们(自性)要到什么地方去呢?没有地
修 行 的 本 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