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格子图
教学过程:
一、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1、(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谁想告诉老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回答:这些照片有大有小。B是把A缩小了。D是把A扩大了。]
师:那谁能说说C和E为什么不像?
2、师:这些图片都是什么形状?下面我们研究一下这些长方形。研究长方形我们通常从哪些方面入手?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拿出格子图,我们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填一填、比一比,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加以引导。
3、学生汇报讨论成果:
[长方形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面积是B的4倍。……]
师:对于长方形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
师:你是怎么得出的?
生6:6÷4
=(师板书)
师:那其他的几个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2
=
3÷8
=
12÷8
=
12÷2
=6
4、师:现在谁解释一下为什么图片C和E不太像?
[因为A、B、,而C、E不是]
二、感知比
1、刚才我们找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运用的都是除法算式,这节课,我们给这些数的关系再起个新的名字,叫比。板书课题:生活中的比。
2、出示幻灯片,学生读出比的意义,教师板书:两个数相除,又叫这两个数的比。
师: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6÷4=
6
:
4
=
|
|
|
|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3、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