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库中学王建伟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著称。中华传统美德是一笔具有中国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成果和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弘扬。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着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力和内聚力,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接班人、继承发扬光大“中国魂”的最好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我们衡量人才得标准,居于三者首位的“德”的地位及作用不言而喻。孔子曰;“君子怀德”。不论你有多高的智商,多健壮的体魄,缺“德”,绝非人才,因此,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也应该放第一位。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
一、礼仪教育对德育的直接作用
礼仪也是一种礼节,仪表和容止,使人们处事是应遵守的规则即应表现的态度。宋代理学家程颐对道德修养的境界“敬”解释为:“一是培养严肃的或不放肆道德态度,二是培养谨慎小心道德态度”。当然,我们的总体要求是容貌,服饰、态度动作等都要端庄、大方、整齐严肃、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会讲究礼仪;而举止得体,温尔文雅必定石油道德的人在的外在表现。
学生正在处在身心发展,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可塑性强,因此,直接的良好的礼仪教育,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宝库中,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古已有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教育的基础性,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年龄的实际情况,引导孩子从生活出发,从孝顺父母的身边小事做起,切实打好学生“孝知、孝情、孝意、孝行”的基础。我们坚持教育的全面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重视对每一个学生实施孝心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从了解、理解、报答父母长辈的方方面面考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角度思考,从对家庭人员的“小孝”到培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的“大孝”方面挖掘、提炼……真正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孝心教育,以孝心培育爱心、责任心;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做到全面参与。让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出学生实施孝心教育的氛围,潜移默化中在学生心灵播下孝心的种子。
《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礼仪要求更为具体,丰富,如:爱国、守纪、学习、卫生等,所有这些规定对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无疑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我校制定的《中学生礼仪常规》则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如第二条“着装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第十条“参加集体守时,肃静”。这些明文的规定会使中学生逐步树立一种集体观念和组织观念,让美德教育如春雨般润泽学生的心灵,而每周的升旗仪式,又能培养学学生爱国的传统美德。
二、间接作用
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很容易对旁人的言谈举止产生认同,并渗透到自己的内心深处。“龙生龙,凤生凤”,与认同的朝夕相处,孩子们的言行习惯受到父母的影响,教师除了直接的传道授业解惑外,自己的言行也在潜移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强调教师穿着大方、朴素、不能穿奇装异服,
中华美德教育--礼仪教育在德育中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