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的两点尝试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承载着重要的任务: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甚至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独立人格。如何通过阅读教学达成这一目标,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拓宽阅读的广度
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有所感悟,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所以说,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博览群书、日积月累。但现实往往是,由于科目繁多,迫于升学的压力,绝大多数学生在几门科目中疲于应付,课外阅读便无暇顾及。而主题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平台。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增加了“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多了几个字,更是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要了解编者意图,在教学中要学会用教材,用好教材。因为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都是按主题编排的,每一个单元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我们就要看到构成教材的主体部分不仅仅是一篇篇个体的文章,更是一个个的主题单元,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合理、高效地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教材的单元主题向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同主题的作品。书读得多了,感受就慢慢加深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靠自己学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通过主题教学,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在同一主题不同作品、不同文体的比较中,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悟。
,挖掘阅读的深度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误区,即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新《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作出了明确的指导,即:“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并不是看课堂外在是否热热闹闹,而是要看是否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展。课堂既需要浓烈的讨论氛围,也要让学生学会静思默想,不让别人的思维左右自己的内在思考。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经验上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学生宽广一点。但任何一个阅读个体都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识领域,因此我们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只是千百种理解之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标理念对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的阅读教学,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很好途径。虽然我们自己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但经过这些年新课改
关于阅读教学的两点尝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