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演讲者:孙启明
老子生平
(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生于河南鹿邑。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
无为而治的真实意义
管理分为四个层次:
无为而治
有为而治
无为无治
有为无治
无为而治的真实意义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
不妄为
不妄求
不妄见
无私心
无为而治的真实意义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背景
春秋战国的战乱。
社会转型
老子认为“欲”是战争的根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走马以粪:用战马耕种戎马生於郊:战马生马于战场
老子为什么提倡“无智”“无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圣人治。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以智治国,国之贼也;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也
.
老子的政治理想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小人希,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轻易冒险,不向远方迁移)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各小国之间踮脚可望,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直到老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的“道”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的无为而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