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禅
耀觉
编者按:寒山书院第三届八十一名学僧已经圆满毕业,有十多名学僧还考取到了中国佛学院和新加坡佛学院等国内外著名佛学院继续深造。常言道: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取得如此令人欣喜的成果,这其中,无疑凝聚了全体师僧共同勤苦修学的汗水。欣喜和感叹之佘,现从本届学僧的毕业论文中择优选刊部分佳作,并希望寒山书院的全体师僧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内容提要:本文由禅宗祖师的思想、特点和实践主张,阐述生活禅的起源形成,及生活禅的现实意义。目的在于引导学人正确认识、处理生活与禅的关系,落实人间佛教的理念,进而把佛教弘扬为大众佛教;把彼岸的佛教变为现实的佛教;把学问的佛教变成指导现实生活的佛教。
关键词:禅生活生活禅
引言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梁代时菩提达磨祖师东渡,禅宗而渐有雏形,至唐慧能祖师时形成完整的禅学体系。慧能祖师认为“心无定相,心体无着”,真心佛性不过是心灵自由的本体。修行上主张无念,认为真如是无念之体,无念是真如之用。无念不是抑制心理活动,而是直觉能力的自然发挥,凭这种直觉能力就可以显现佛性。这种直觉的获得方法是放松心灵活动的拘束与控制,以便达到直觉与灵感的出现。净慧法师,吸取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思想,继承并弘扬“平常心,本份事”的赵州禅风,于1991年提出“生活禅”的理念。
禅即是悟,悟其自心自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两种认识事物的能力,一种是我们所熟识的理智,另一种则不易为人把握的悟性。与理智相比较,悟性更接近生命的根源,也更能把握生命的本质。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禅意和禅机,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但由于大多数人自我封闭,意识不到本身具有体验禅的潜能。
晚唐有位龙潭和尚,师父是天皇道悟禅师,他在师父身边呆了很长时间,天天侍候师父,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他感觉师父并没有指示禅机心要。有一天,龙潭和尚请问师父:
“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师父却说: “汝自到来,吾未尝不指示心要。”“何处指示?”师父说:
“汝递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头:何处不是指示心要?”龙潭听了,低头久久不语,师父说:
“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龙潭在师父逼问的一瞬间,不容思量卜度,当下心开意解。
生活丰富多彩,禅的内容也同样是极为丰富圆满,禅与生活紧密不可分割。满天星斗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郁郁黄花是禅。如果满天星斗不是禅,释迦牟尼就不可能因睹明星而觉悟成佛:如果潺潺流水不是禅,洞山良价就不可能因过小溪睹水中影而打破谜团;如果郁郁黄花不是禅,灵云禅师也不可因见桃花而开悟。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所谓“平常心是道”,
《金刚经》云“尔时世尊,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释迦佛托钵乞食,还至本处,吃完收衣钵,洗足敷座而坐,佛有着相的意思吗?出入、往返、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在这平凡寻常的生活中都是任运自然,一点不着相,不着相则妄心自伏。
“饥来则食,困宋则眠”,放下吃饭时的百般思索,放下睡觉时的千般算计,则日日是好日,山河大地无处不是禅。
世尊降迹人间,生活、修道、成佛均在人间,说法于鹿野苑,涅盘双林,均
浅谈生活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