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的变迁
灯光一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照明手段,伴随着人类度过了数千年的漫漫长夜。自猿人钻木取火以来,人类经历了动物油灯、植物油灯、煤油灯、蜡烛的照明历程,直到一八七九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碘钨灯,从此人类便结束了从钻木取火到用油点灯的历史。
作为五十年代出生的我是伴随着照明历史的发展而成长,对灯的变迁有着非常深刻的记忆。我家在祖着还是我几岁的时候,上海市区的照明已开始用上了碘钨灯。而我家是在郊县,那时仍然用的是菜仔油灯,一个小盘样的盛器,里面放些菜油,油上浮根灯草,用火柴点燃灯草,发出萤火虫样的灯光。当我上小学时,我家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在一个小类似墨水瓶样的玻璃瓶盖子上放一块圆形的小铁皮,中间钻一个筷子粗的小孔,孔上放一根2公分左右长的铁皮卷成小管,,小管内放些棉纱,玻璃瓶内放些煤油,当时煤油靠进口所以又称“洋油”,点上小管上端的棉纱,发出微弱的亮光,作为我晚上做功课用的照明。这种照明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甚至人走过的风也会将灯吹灭。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又在灯的四周围上玻璃。五十年代末,用一种圆形的灯罩挡风,中间棉纱可旋动用以控制灯光大小,人们称为美火罩。一个方桌上放了一个美火罩晚上可以供3—5个人照明。
大跃进人民公社时代,晚上生产队里开大会,我好奇地跟着大人们去凑热闹,准备会场的人拿出一个汽灯,汽灯类似现代的喷灯,灯头上加了一个鸡蛋大小的用石棉做的小节作为灯泡。通过汽油燃烧加热后的灯头把燃油喷向灯节,发出的光足已达到100w左右碘钨灯的亮度。可用不了二三十分钟,灯光就会渐渐变暗。再次打气,灯光又会逐渐亮起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汽油灯。
农村的晚上一片漆黑,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道和弯弯曲曲的小溪一不小心就会摔跤。为了晚上走夜路方便,我就暗下决心买个手电筒。所以我利用星期天去挖野菜,捉鱼虾,提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去渠上卖,通过几个周末的努力,一共攒下了一元左右人民币(当时称一万元),并立即偷偷地买了一个我家最早用上的“家电”——手电筒,满心欢喜的拿回家,结果被我父母狠骂了一顿,说我不该乱花钱,虽然如此但还是很高兴,因为后来这个家电在家里还是做了很大贡献。
我的家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用上电灯的。当时我已参军入伍,入伍后又接触到了更高级一点的灯。我所在部队是通信营导航连,我虽然被分配在定向台直接为飞行员指定航向,但我连一个排称灯排,他的职能是用探照灯为飞机起飞或着落实时对跑道进行照明,为飞行员指明方位。这种探照灯的直径有一米多,照明的距离有几百米,远处几十里外都能见到探照灯的光亮,它的用是汽车发电,将电能转化给探照灯光源。当时给我的感触是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先进,越来科学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类又发明了荧光灯和节能灯。这些照明灯具比碘钨灯可节省约50%的能源,但运输不变,稍一震动、碰撞就破裂报废,而且荧光粉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损害。但荧光灯的问世确实为人类节省了不少能源,也是照明史的又一次发展和突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也意识到了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所带来的后果。国外照明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了“绿色照明
灯的变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