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试验:优点:真实缺点:影响因素分析存在困难
实验室试验:优点:条件控制比较严格,试验过程可以多次重复,对结果分析比较可靠
缺点:研究者必须尽量注意的是实验室的条件与野外自然状态的区别,用实验室的结果去解释自然环境的情况必须十分小心。
模拟研究:
第一章
环境效应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可分为: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之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
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称之为优先污染物。
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1、机械迁移 2、物理—化学迁移 3、生物迁移
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按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可分为单质和化合态;按其物理性状和结构来分,可分为固体、流体、射线等形态;按污染物的形态和功能特点,可分为离子态、代换态、胶体、有机结合态和难溶态等。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称为污染物的转化。
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分为1、物理转化2、化学转化3、生物转化
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成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合成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就是生物的合成作用和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作用。
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1、被动转运(特点是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2、特殊转运(特点是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生物膜有主动选择性)3、胞饮作用
对大多数动物而言,污染物主要通过消化管(主要部位是胃(弱酸)和小肠(弱碱))、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吸收。
污染物的排泄:是指进入机体的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转化产物被机体清除的过程。1、肾脏排泄2、随同胆汁排泄3、其他排泄途径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P43
环境中微生物对金属的转化,主要是氧化还原和甲基化作用
汞的生物甲基化往往与甲基钴氨素有关。
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