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doc: .
1学基础知识
让厚重的国学变得生动,让灿烂的文化变得鲜活
史学•典籍
1、 史书是何时冰独立成一类的?
是不是屮国古代阁书四部分类法屮的一部分,>』惯上也称“乙部”。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现存最古老的典籍人多具有史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史书只
是六艺的附庸,直到隋代汴独立ili来。大概情形如下:
汉——《汉15 •艺文志》中史15附在《春秋》之称“春秋家”。
魏晋——图书奋甲乙丙丁四分法史籍开始独立成部,或入丙部,或入乙部,仴无“史部”
名目。
隋质宋淸
《隋书•经籍志》首分经、史、了、巢四部,史部名H下又分为13类。
《新唐15 •艺文志》史部亦分13类,但与《隋志》不同。
武公《郡斋读书志》亦分史部13类,似不同于《隋志》。
•《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为15类。是历史上最完备的分类法。
2、 史书-•般有哪些分类?
史15的分类一般包括以下五类:
(1) 正史。以纪传体、编年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为正史。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叫史”。
(2) 杂史。只记载壹拾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15。
(3) 别史。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技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4) 野史。有别于官撰正史由私家编写的史书。
(5) 稗史。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淸稗类钞》。奋时也川來泛指“野史”。
3、 史书主要杏哪些体例?
史书体例主要由以下六类。
(1)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纪传体史45创始于丙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木记”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录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川“列传”记人物、hi族及外国。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2)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冇关历史事件。如,《左传》、《资治通鉴》。
(3) 纪事木末体。是以事件为屮心的著史体裁。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木末》。
(4) 通史。连贳地记叙各个吋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5) 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 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二十四史》屮除《史记》,K余都属断代史。编年体和纪事木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
(6叙的历史,如《战国策》、《三国志》。
4、 “二十四史”等名目是怎样形成的?
我国历代正史在历史的不M阶段,形成了许多并称,其中最为常见的有“三史”、“四
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四史”等。
司马迁《史记》、班固《汉45》(今称史汉)与《永观汉记》并称“三史”。P人把《后
汉书》、《三国志》与“史汉”并称“四史”。
“十三史”出现在唐朝。“十三史”除“前四史”外,包括晋代《晋书》、南朝的宋《宋
书》、齐《南齐书》、梁《梁书》、《陈书》四部、北朝的《魏书》、《北齐书》、《周书》3部, 以及《隋书》。
“十七史”之名通行于宋代。除“十三史”所指的13部之外,增加的有《新唐15》、《新五代史》、《南史》、《北史》。
“二十四史”的称诮出现在清代。除“十七史”外,新增的是《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唐书》、《五代史》。
5、 魏蜀吴在《三岡志》中谁为正统?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15之首,称曹操、曹丕、曹睿为帝。
6、 “春秋笔法”是书法的一种吗?
“春秋笔法”指的是《春秋》体现褒贬的著作方法,也称“书法”。这种著作方法所表现或专注着阐发出來的,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的作用,古人冇所谓“一字之褒,荣于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
7、 一•字褒贬指的是什么?
“一字褒贬”语出西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春秋》笔法严谨、字斟句酌, 毎一个字都蕴含着褒奖和贬责。在此之前,孟子就说“孔子写成《窖秋》,那些乱臣贼子肴着就喊怕。”
在《春秋》中,把杀冇罪称为“诛”;凡是悖礼作乱、以下杀上者,都斥之为“弑”。
8、 书法不隐是讲书法,还是讲史书写作?
“书法不隐”原文出自《左传•宣工二年》,董狐是春秋吋期晋国晋灵公时的-个史官, 其人/十:陈述史事的M时寓褒贬、明善恶,向人表示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维护邦国、家族的安宁长久。
后來,孔子在《春秋》中评论道:“董狐,古之良史也,15法不隐! ”说董狐按照史家的
国学基础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