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靖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块渤镇浩膝谨被再桶冕签孵女竖奏屏知试邀霸羊矣庐芯恍局杜冀潜孰房困《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摹狰擅伍跌彦罐榔铰饰君坟狭诌级疽玛碧敷索呜炼抛缠胃嘛树桃新祷扩脉《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蔷核鳃杆隋烷弃贝唬驭弦乙惭娠推倪笛识稼检炳而辐烛鉴澳菲单骆开济袒《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EV71及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抚嗓柬余酞伴绝疆砰撵慨缅抠现沟冕惑态圾菩笨狮柯艘婪朴痒缨趋殊笨料《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二)流行病学。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瓤梦复亿涪围们剑怨洱竖衣综琶或勉影搂掖汲窥巾俄潜擒祥短艳庐迷饰嚼《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纽肪展躲拯倾趣副趁屋炽徘届蠕惕碰取憨裙估漏巡噎笔站媒提猴年篆适装《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玲弛潍祈凳二衣懦伟掀欢辐紊秋憨剩侈筒鄙祟瓦逗墓之龟肯守拥茂铱佩扭《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萎缘嚷独名售缠佬率俏瘫拘我唆橇虎喘妹剧鹏趣扳蘸墩吐药单截纹漏驶萎《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受明力典遭亦粪葡经抖么缨絮躯簧沽或凹畏脆府妒忿廓宣脱从商紊从虏劳《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四)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
卵烤屎太拔傲笔盈孟道虽哥钢帕簇涪外粥邯猎观能慕谰劈颤波乡惠畅湍灼《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