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北洋水师的覆灭
看完纪录片《北洋水师》心中感慨万千,悲愤交加……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抗争史。但人有许多志士仁人为探索早期中国出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洋务运动是近代探索的代表,而当时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师正是这场改良运动的杰出产物。
北洋水师,亦称北洋舰队,是满清王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是清政府海军的主力。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它的覆灭标志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的失败,同时也加速了一个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那么作为当时世界第七大舰队,亚洲第一的强大海军,为什么竟经不起一场战争的考验?
北洋水师在与日本联合舰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中,狼狈逃窜,他的自尊和骄傲也伴随着致远号等4艘船舰永远葬身于黄海了……
清朝身居文武要职之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费无数白银堆建成的舰队。北洋海军成军后,便以为“自守有余”,停止了继续外购战舰的海军经费。长期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颐和园是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修建的。《北洋海军章程》制定后,朝野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已经成军,李鸿章也吹嘘“就渤海门户而言,已有深固不摇之势”。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规定南北洋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一手创办者洋务派李鸿章更是借着这张王牌仕途平坦,权势熏天。以后,他因忙于实业和外交疏于对水师的管理,正常的训练都没有维持,战斗力日趋下降,甚至闹出军舰运输货物赚钱的丑闻。
在整个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没有明确和联合舰队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战略,未制定出战略计划,日本海军则制定了明确的作战预案,是以夺取制海权为中心的海军制胜的方案。导致联合舰队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也使北洋水师战略上陷于被动。中国古板的作战方式为他的失败埋下了隐患。中国海军规定,各船只始终舰艏对敌,随旗舰运动,单一死板的作战为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当战场不再是操演场时,面对逼近的敌舰,北洋舰队首先布阵就陷入混乱。丁汝昌的命令是各舰分段纵列,摆成掎角鱼贯之阵。而到刘步蟾那里竟然变成了“一字雁行阵”。而实际战斗时的队形却又变成了“单行两翼雁行阵”。短时间内阵形如此变乱,更有甚者,单纵队变阵的失败,使弱舰出现无保护状况。即使如此勉强的阵形也没有维持多久,待日舰绕至背后时,清军阵列始乱,此后即不能复成型。而且没有解决的定远号击败后由谁指挥的棘手问题,时刻戳着北洋水师命运的脊梁骨。当济远号和广甲号逃跑后,更是给处境危难的北洋海军雪上加霜。以致黄海一战备受重创。
统治阶级的腐败,军队的无力,战时必然要付出高昂代价。虚报、谎报一向是中国官僚明哲保身最
实用的“法宝”。这样的行为虽然使北洋水师的们领导者躲过了一次惩罚,但随即带来的后果却是毁灭性的。“我失四船,日沉三船”这让中国的统治者们顿时感到很是欣慰,由此产生的幻觉,皆认为日本必败,正是这种文化心理上的幻觉,导致了政治上、外交上和军事上的麻痹大意,以至于“一覆灭成千古恨”。
黄海一战,北洋水师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然而李鸿章怕了,怕把自己的本钱拼光,于是就有了“避战保舰”战略的念头,北洋水师不再巡航,使得制海权过早地落入日军之手。并且丁汝昌也因黄海一战而深感自责,在李鸿章保舰不保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