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借助文章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文章的疑难语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查找《左传》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资料,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战争的文化常识。
教学课题
1、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
2、理清行文思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概括,重点突出,剪裁得体的特点。
4、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和鲁庄公。
5、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作品的进步意义。
教材分析
初中九年级课文《曹刿论战》。《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场战例——长勺之战。重点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战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文章语言简洁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是文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难点是学习课文围绕中心剪裁内容,体会语言简洁概括的特点。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曹刿论战》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制作了课件。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用百度在查找长勺之战的背景资料,以及春秋战国时期有关战争的文化常识(文字和图片)。让学生对古代的战争有较直观的了解。网上搜索《曹刿论战》的思想内涵作为深入了解和评价作品的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进步意义,及曹刿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的语言简短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听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再要求学生限时背诵,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在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方面,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不妨让学生以旧带新,把词、句的理解放回文章中,语境中理解,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解决。这就要求学生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课前预诵、揣摩,学生初步读懂了课文。文言常用词语及句式,指导学生归类整理,逐步积累语言材料,进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理解课文剪裁得体的特点,可以从分析题目的关键词“论战”入手,明确文章的难点,详略安排,
再抛出“文中有没有与论战无关的内容,如有,能不能删去使文章更精炼?”在学生的质疑探讨中突破难点。
赏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结合人物在战前战中战后的举动,再补充时代背景资料,古代战争的文化常识,来体会曹刿的“远谋”,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进而体会《曹刿论战》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发生在齐鲁大地的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战胜的来犯的强大齐国,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曹刿论战》。
二、介绍《左传》,长勺之战的背景资料
【百度搜索】《左传》简介http://baike./view/
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m
曹刿论战广东佛山高明富湾中学仇淑玲(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