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_教学设计【课题】陈情表
【课型】阅读课
【教学目标】
、虚词、古汉语句式等相关文言知识。
,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通过诵读、背诵,积累文言词汇,积淀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知识。
【教学难点】
1、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陈事抒情叙理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处境和作者祖孙深厚的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合作阅读赏析,教师引导,讨论领悟。
【准备与预习】
,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理清文章的思路,感受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时数】两课时
开始
明确内容、目标
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分析全文结构
研习全文四段内容
体会抒情方式
文本探究
结束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课堂讨论、拓展检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清课文思路;
2、掌握有关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研习第1、2段内容。
导入并解题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心如水晶,历久弥新,历史上留下了多少动人的孝子故事,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曾经为汉文帝侍母时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亲尝汤药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季路自食野菜、百里负米、侍奉双亲的孝心而感动;我们曾经为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而感动;我们更为当代孝子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而感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以孝情动人、传诵千古的文章——《陈情表》。
孝心其实就是一条河,上游是我们的长辈,中游是我们自己,下游是我们的后代。伸出双手,攥紧两端,让孝心之河长流不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以孝情动人、传诵千古的文章——《陈情表》。
明确题目的意思:
陈:陈述。
情:1、情况(事实);
2、衷情(孝情、忠情);
3、情理(忠孝之道)。
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如《出师表》)。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写法上有叙有议,但是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感情色彩。
二、检查预习
1、下列红色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A、臣以险衅(xìn) 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 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 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 有所希冀(yì) 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 过蒙拔擢(zhuó) 门衰祚(zuò)薄 更(gēng)相为命
分析: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从汉武帝开始,令郡县每年经考察而推举孝、廉各一人,晋时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职之意,或称“到…当…官职”。
三、整体感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思考)
(1)是谁陈情?
明确:李密。李密少时事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明确: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明确: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思考、小结:总共抒发了几种情?
学生分组谈论后,教师明确:
1、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
2、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之情。
3、对祖母刘氏的孝情。
四、课文朗诵(听录音,并跟读。读对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把握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陈情表》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