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上海市航空服务学校陈云兰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把握本文的写法。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文言知识;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教学难点:
学游说理的写法;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反对臆断、重视实践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答疑,引导学生落实文言知识点。(重点环节)
(1)指出下列两组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微风鼓浪枹止响腾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此独以钟名,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至莫夜月明
汝识之乎
南声函胡
(3)辨析下列句中“焉”的用法和含义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硿硿焉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
与向之噌竑者相应,如乐作焉
(4)下列句式有什么特点?
石之铿然有声者,
古之人不余欺也
得双石于潭上
今以钟磬置水中
三、抓住一“旨”二“疑”三“笑”,梳理课文的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题。
1、第一段中有两个“疑”字,围绕什么问题质疑?质疑了几个人的观点?为何质疑?
2、为了解答这个“疑”,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最后找到答案了吗?
3、作者通过释疑,悟出了什么道理(主旨)?
4、文中作者有三次“笑”,你能揣测出每次“笑”的含义及作者的神态吗?
5、小结:文章的思路和主题。
四、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1、比较本文和一般游记的不同,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2、诵读“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理解文中的环境和景物描写的作用,再次落实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探究:
苏轼不迷信前人旧说,实地考察,得出了石钟山是因为“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的结论,但结果被明清的学者推翻了,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一行为?
六、小结、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想与练”的四、五题
2、将本文与《石钟山感怀》一文结合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写法上有何不同?
七、教学反思:
我们的学生是中专生,尤其这个班级全是男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低,对文言文更是有一种恐惧心

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8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8-12-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