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6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
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期末复习要求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本课程考核对象为电大开放教育试点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学生。
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包括4次平时作业及一次期中测验,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按中央电大考试中心的规定,形成性考核成绩不及格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终结性考核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70%。课程总成绩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三、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国民经济核算课程教学大纲、文字教材(《国民经济核算》,赵彦云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版)和本考核说明。
四、考试要求。
国民经济核算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知识,能够根据国民经济统计资料计算一些基本统计指标,并具有对所学的国民经济知识进行现实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的能力。据此,本课程终结性考核着重于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分析能力两个方面。在各章的考核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核算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应用分析能力的内容按“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要求。
识记:指学住的内容。包括概念、意义与作用、各种核算原则和核算方法。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把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核算方法。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基本问题。这是考察学生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综合应用:指能够运用学习过的知识,分析、解决涉及几个知识点的比较综合性的国民经济核算问题。这是考察应用能力的较高要求。
五、命题原则。
、文字主教材及考核说明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在所学知识范围内,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考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试题不属超纲。
,试题力求覆盖面广一些,并应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
。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20%;理解3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
。题目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
。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六、试题类型及其结构。
1、期末考试题型
(1)单项选择:在列出的被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占全部试题的20%-30%左右。
(2)多项选择:在给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考核学生在对忆的基础上,全面理解和运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核算方法。占全部试题的10%-20%左右。
(3)判断并说明理由: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原则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的程度,以及学生对重要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占全部试题的20
-30%左右。
(4)计算分析题;考核学生对忆、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初步统计分析的能力。占全部试题的30%-40%左右。
2、考核形式形成性考核形式为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七、答题时限。期末考试的答题时限为90分钟。
八、其他。本课程期末考试可以携带计算工具。
第二部分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考试内容以《国民经济核算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基础,每章内容包括考核范围、考试知识点和要求二个部分。
考核范围是指考生应掌握的知识范围,明确应掌握的最低限度的知识内容。
考试知识点和要求是指考生应掌握的知识深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本考试说明中的规定,着重考察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方面内容,各章的考试要求分别按“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作出规定,其中“应用”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理论
考核范围:
1、国民经济核算实践
2、国民经济核算基本概念
3、国民经济核算设计体系理论
4、国民经济核算原则
5、国民经济核算方法
考试知识点和要求:
1、国民经济核算的用途
理解: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及发布。
2、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特性
理解: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