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简析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意境,而意象是其基本构成的单位。“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有一个想法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这个物象就称之为“意象”。诗人善于在具体、丰富、新颖的意象中,展开联想,把人们带到丰富多彩的意境中,从而收到形象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效果。下面就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内涵作一简析:
月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意象之一,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月亮有着不同的含义,寄托着不同的情感。
(1)团圆和思念。古典诗词中的月,常常是团圆的象征,寄寓着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与期待。但诗人却很少描写月下团聚的快乐,屡屡倾诉月下离散的痛苦。月引发了诗人的愁思和惆怅。
(2)故园。明月暗示着亲人团聚的希望与期待,因此,月意象自然又与家乡联系起来,成为故园的象征。
(3)永恒。明月,跨越时空,阅尽沧桑兴亡,见证历史更替。月意象渗透着哲理的意味。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雁为候鸟,春日北归,秋日南飞。古人早把它作为秋季一种极具特征性的物象,由于其定时回归,文学家便把雁与依恋故乡联系起来,或寄寓对故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音信的盼望。如,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它的叫声常常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用它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顾况《忆故园》)
“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如,
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郑允端《读文山丹心集》)
冤血九原应化碧,阴磷千载自沉红。(孟亮揆《于忠肃墓》)
猿意象源于大自然对人的影响,内涵是哀愁凄厉。这种悲愁常与思乡、怀人或迁谪的痛苦相联系。如,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
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愁猿。(王昌龄《卢溪别人》)
春的意象是在自然节气变化的感召下孕育成形的。其最初的内涵为温暖、生命、兴盛,后引申出富有人事哲理色彩的象征意义,如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寄寓的具体情感体验又如或叹惜红颜难驻、青春易逝,或惆怅佳偶不见、思虑煎人,或追寻安憩的家园,或憧憬人生的理想,或关心国运时世,或叹惜功名等。惜春是古典诗歌中最动人心灵的旋律之一。如,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李贺《残丝曲》)
秋风多厉,草木凋落,万物蛰伏。在这样的生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下,秋意象积淀着民族的悲剧性的心理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简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