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有可能?——写给新员工的话
带队前往新加坡的飞行途中,田焱、丰萍同志约我为新员工培训读本写序,我翻了翻自己前面的几篇博文,看了一些评语,发现这些年自己的形象变化很大,从一个激情的创业型愤青俨然变成了人生道路的“灯塔”,思想成长的“导师”,再要写什么教导式文章,不是愈行愈远,企图成为“博导”了?于是打算回顾自己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来的故事与心态,模仿着写一篇“心灵鸡汤”。
我当年毕业分配到西安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的前身),而没有到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虽不如愿,却还差强人意,比起很多同学,还好一些。由于受高中许寒竹等老师的影响,对从事教育也还有很美好的梦想。于是为西安大学校报写了一篇文字,内容有些激情,大意是我很幸运,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事实上,当时的教育内容和环境太平常、太平淡了,很快的,对于总是与时俱进,有着不安分血液的我来说,逃离这份平静工作,成为日思夜想的事。身边的好友纷纷出了国,考了研,或者进入了外企、涉外旅游单位。可怜我虽然有着理工科背景,又饱读诗书,但英语不好,无路可投,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本校的招生事业。接着就介入民办教育领域……。这种选择在当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家人以为不务正业,并且更不幸的是,几年时间内都成为跨入“高尚”事业的朋友不时调侃的对象。
虽然九十年代初我就是民办大学的院领导了,每天拼命工作,但自己对职业的认同不足,特别是对周围的人际关系环境极为不适,因此常常萌生去意。
九六至九七年我休整了一年时间,于九七年接手陕西涉外人才培训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的前身),这一年我三十四岁,忽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二十岁时的“一切皆有可能”,而是除了我所熟知的民办教育外,要想做成事情,几乎一切皆不可能!我慢慢体会到了“一切皆有可能”和“我能”一般来讲是谎言,成功的法则原来是:持久专注——才可能,团队合作——我们能。
于是别无选择地,我全身心投入到欧亚学院的创业之中,风雨挫折,筚路蓝缕。最值得庆幸的是有了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好的人际氛围。没有刘尔宁老师,袁辉祥、杨建龙副院长,钟忠銮、刘瑾教授等所有欧亚人的共同努力,没有领导的关心帮助,以及家人与朋友的理解支持,欧亚不会有今天。
以前每年的七八月间,我总要小病一场。今天才明白由于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年轻的身体在自我调节,自我维护,并且自己的思想意识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由情商几乎为零、脑子不转弯,到自始至终以欧亚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目标,左腾右挪,以退为进,一点一点地所谓练达和成熟起来了,但这样的转变常常比身体得病更让人受煎熬。
若时光倒流,让我在高校当一名普通教师和今天的位置之间重新选择,我想我会选前者,大家心里会以为我矫情,不厚道者也许会说,那你现在转回去教书吧。似乎是有些矫情,我现在确实很难走回原来的我。但如果早知道有如此的风浪与煎熬,我是断不敢再走这样的路。
有一些朋友与同学在优秀的外企任高管职务,我看到他们成功平稳地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知道自己早期努力不够,没能跻身其中,不觉间走了创业之路。事实上这些年来,我越来越和这份职业建立了感情,每天乐此不疲地思考教育、教学及学生事务,我们欧亚的事业蓬勃发展,据说本人也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同事和同行的尊重。
前不久我带团访问西班牙的欧洲马德里
一切皆有可能?——写给新员工的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