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农产品流通问题研究
河南省农调队 2005-01-24 14:06:48
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的生产供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样,河南南阳的农业与农村经济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引导生产的能力低下,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等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所以说,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农业市场化初期的一个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把“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构建新的市场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解决农产品市场流通问题,是当前我们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当前我们研究农产品流通问题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以南阳市为例,对近年来全市的农产品流通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就如何构建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提出对策性建议。
一、南阳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南阳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农、林、牧、渔各业的发展,是中西部一块蕴藏着巨大开发潜力的宝地。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南阳撤地设市。现辖邓州市、卧龙区、宛城区、方城县、南召县、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淅川县、唐河县、新野县、桐柏县、社旗县共1市2区10县,230个乡(镇),4652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952万亩,总人口1045万,其中农业人口906万,是中西部地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22元,%,%%。在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近5年年平均产量仍达395万吨,棉花产量一直保持在12万吨以上;%,%。主要农产品中,粮食产量稳居全省前列,油料、蔬菜、肉、蛋、奶等产量高居全省第一。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做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性决策,确立了重点发展的蔬菜花卉、林果、畜牧、食用菌、蚕丝、小辣椒、中药材、优质粮棉油烟、水产、良种产业等十大支柱产业。2003年,十大支柱产业主导产品实现产值22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66%,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伊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开始,国家决定取消延续20多年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对粮食、棉花实行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和其余大部分农产品逐步放开价格、放开经营渠道,实行市场购销。这就大大促进了市场主体、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和农产品市场的蓬勃兴起与发展。近年来,南阳市委、市政府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长抓不懈,全市市场建设硕果累累。到
2003年,南阳共拥有贸易市场554个,城市183个,农村371个,年交易额达64亿元。各县市区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支柱产业,在传统农产品集散地兴建新型市场,现已形成了以城乡集市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为骨干,以支柱产业为依托,门类功能齐全的交易市场网络,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市场达100多个,涵盖全市13个县市区,年成交额在1亿元以上的就有10家。如新野县蔬菜市场业务已拓展到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276个市县和104个大型蔬菜市场,成为豫、鄂、陕、川毗邻地区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拥有专业门店600家,内联陕、鄂、辽、冀等省市,外联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集购销、分级、加工、包装、保鲜、贮运于一体的全国最大香菇交易市场。随着农产品购销政策的逐步放开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自由竞争加剧,促进了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核心,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为辅助,供应出口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一)农产品市场形式。2003年,,%。这是2003年度内全市生产的各种农产品总量中除自用外初次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规模。目前全市除极少数农产品仍实行国家统一收购外,初次进入流通领域的农产品主要有三种途径:
1、通过有组织的农产品市场。到2003年,南阳市共拥有贸易市场554个,城
农产品销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