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和谐社会理念页:1
理念的具体内涵?
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作者简介:刘峘(1980-),女,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何邕健(1976-),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等研究。夏青(1955-),女,硕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研究。
刘峘何邕健夏青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村庄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对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进而带动村镇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此,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县龙泉村的整体改造规划为例,以合作化思想为借鉴,提出了农村社区合作化开发模式,作为一种适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农民社区整体开发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和谐社会合作化农村社区龙泉村
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目前还有约6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建设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村庄规划与建设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有关各方的高度关注,探讨农村社区的规划模式尤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致富后自主建房的热情大大高涨,农村建设热潮持续不断。据统计我方米以上(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年份???)。在1999-2004年这五年当中,,,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达16%,用于居住的消费已成为仅次于食品消费的第二大支出项。但就目前的建设实际情况来看,大多属于农民自发的住宅建设和小规模改造行为,存在相当普遍的盲目性,往往导致农村聚落的无序发展。而且,这种缺乏统一规划指导的自发建设,并没有改善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混乱、乱占耕地的普遍情况。虽然也有少数村庄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但大多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且普遍存在管理薄弱的问题,对提升村庄整体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并无明显作用。
学术界对农村规划建设的研究长期存在“盲区”。社会学对农村的研究侧重于农村经济与农业制度,缺少物质层面的探索;建筑学对村镇的研究则主要以单体住宅为对象,多偏重于传统村落的物质形态、景观特点、场景氛围、单体造型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而城市规划学科则一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城市中心”偏向,较少涉及农村腹地。学术领域研究的长期忽视使我们错过了1980年代初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对农村进行空间调整和改造的最佳时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对城乡矛盾认识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界的研究范围开始拓展到农村建设领域。但是,由于我们对农村地域的陌生,导致了在村庄规划编制中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只能依照“城市”规划的经验进行,难以形成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乡村建设指导,更难以得到农村居民的文化认同。农村自建热潮的大背景迫切需要有一种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规划理念及其指导下的社区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的引用还是规范些好)。
基于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探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