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导读49775第一节《诗经》概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305篇。其中《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即《诗经》存目311篇,存诗305篇。最初称“诗”、“诗三百”,汉代儒家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后世沿袭。
一、《诗经》的编定
1、献诗说:
《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
献诗制度体现出“主文谲谏”的文化传统。
2、采诗说: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使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3、删诗说:
《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唐代孔颖达最先提出怀疑,其实,删定者当是周朝的乐官。
二、《诗经》的分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诗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诗105篇;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40篇。(风:周南、召南、邶风、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160篇;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
十五国风次第歌
周南召南邶鄘卫,
继以王郑及齐魏。
唐秦陈郐与曹豳,
十五国风之次第。
十五国风之地域图
1、《毛诗序》之分类:
1)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压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2)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3)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显然,毛传的分类带有浓厚的政教色彩。
2、音乐之分类:
1)朱熹《诗集传》:“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
2)《左传·昭公二十年》:“天子之乐曰雅。”
3)清人阮元《研经室集·释颂》:“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
我们认为《诗经》的分类主要是按音乐分,也考虑到地区。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
“雅”是符合朝廷礼仪规范的乐曲,是西周王畿(国都周围)缟京(西安)一带的乐调。雅分大小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根据乐曲的长短,《大雅》中的诗一般较长,《小雅》中的一般较短;二是可能基于乐辞的来源,《大雅》收的都是文人诗,乐曲又是王宝乐官谱写,是纯粹的“朝廷之音”,《小雅》中收有不少民间诗,大概是从民间采集上来的镐京的“土风”。这个问题还需探讨。
“颂”是王宝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庄严凝重。歌辞当由朝廷官员奉命而作。颂分为三有其特殊原因。颂是周代最高规格的诗乐,是天子祭祀专用,一般诸侯不得擅用,但有两个诸候国较特殊。鲁国是周公旦的儿子伯禽的封国,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是西周初年事功卓著的政治家。周王朝特许鲁国祭祀使用庙堂颂歌。宋国是商代王室后裔的封国。出于笼络的需要也特许宋使用自己本民族的“颂”歌,这样就有了“鲁颂”和“商颂”。周王室的颂则称为“周颂”。
三、《诗经》的作者
《诗三百》是长达500年间积累起来的,绝大多数的作者已无从考知。能够知道姓名的只有七位,十五篇,其中有一些也未能确信。其余290篇只能归于无名氏。这些无名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位不同的文人,另一类是民间歌手(成份复杂)。文人作品主要《颂》、《雅》,少量《国风》,民间诗主要是《国风》和部分小雅。
《诗经》导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