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鸡饲养经验十条(2009-09-07 22:20:45)
转载标签: 保健养生雏鸡鸡群马立克杂谈
雏鸡饲养经验十条
1. 在出壳后先饮口服补液盐
口服补液盐,其成分为:、、,同时加冷开水1000ml配成。先饮口服补液盐可补充雏鸡出壳时体内所耗去的水分,防止脱水。初次饮水,最好在水中加入万分之一的高锰酸钾,可起到对肠道的消毒作用。
2. 在出壳后24h左右开食
雏鸡在出壳24h内,绒毛未干,身体软弱,活动能力差,也没有饥饿感,因为这时雏鸡腹内还有胚胎发育后期未吸收完的蛋黄,可以满足其生活需要的能量。24h后,绒毛干燥蓬松,活泼好动,常“叽叽”叫,有找食的动作,这时开食为好。
3. 喂配合料
雏鸡生长发育快,1个月的体重就能达初生重的7倍左右,如单纯喂小米,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雏鸡日粮要求高能量、高蛋白,所以只有喂配合料才能满足其需要。
4. 少喂多餐
雏鸡的消化道很短,消化机能还未健全,如饲喂过饱会造成消化不良或积食。最好每次喂7、8成饱。雏鸡虽然食量小,但消化速度快,在1周龄时每日喂7~8次,逐渐减少日喂次数,到第7周后改为日喂4次。
5. 补砂砾
鸡磨碎饲料靠肌胃中的砂砾,一般4日龄开始补砂砾,在每次喂饲将要结束时,向饲槽中撒给少许砂砾,也可设置专用补砂砾槽,1周补1~2次。。还可把砂砾按饲料的1%混入饲料中。
6. 注意舍内温度
温度与雏鸡的活力、采食、饮水、饲料消化吸收、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等都密切相关。必须满足雏鸡生长的温度适宜,一般0~1周龄舍内温度为31~32℃,以后每周降低2~3℃。
7. 注意通风换气
一方面雏鸡新陈代谢旺盛,呼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雏鸡肠道较短,粪便中尚有20%~25%未被利用的营养物质,在微生物和水分作用下,产生大量的氨和硫化氢,所以,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通风。一般每天需打开部分窗户数分钟,以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8. 注意舍内光照时间
出雏后头1周,雏鸡视力弱,为了使雏鸡尽快熟悉环境,识别水槽、食槽位置,应给予较强的光照(10~20lx),较长的光照时间(23h)。8~42日龄光照强度为10lx,每周递减3~4h光照时间,直至每天8h为止。光照采用一般的灯泡即可。红绿光使鸡群安静,不易发生啄癖,而青光、黄光及灯瓦数过大,鸡群不安静,易发生啄癖。
9. 注意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是指每平方米地面所容纳的鸡数。密度过大,鸡舍容易潮湿,鸡群发育不整齐。密度过小,房舍及设备利用率低,育雏成本高。适宜的密度为每平方米地面可容纳40~50只鸡,随日龄增长,可适当减少只数。
10. 分批管理
每批雏鸡总有大、中、小或强、中、弱等情况。如果不分群管理,就容易造成吃食不均匀、大的吃食多、小的抢不到等不良现象。所以,要根据雏鸡大小或强弱分群管理,区别对待,保持发育基本一致。
0-6周龄雏鸡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对于鸡群的综合保健,疾病防控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上期已做了详细的讲述。那么在实际的生产中,鸡群在不同的饲养阶段,容易发生哪些疾病?应怎样控制呢? 育雏期的防病原则 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环境稳定。给鸡群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环境条件,如优质全价的饲料、清洁的饮水、正确的光照强度与时间、适宜的温湿度、合理的通风换气、适宜的饲养密度等,环境改变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饲养管理不善或环境剧烈变化对雏鸡的影响非常严重,是此时期鸡群患病的主要形式或诱因。如脱水、药物中毒、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炎等。
2、免疫集中期,落实好各项免疫。免疫项目多,大部分疾病的免疫在此阶段完成初次免疫与加强免疫,免疫成功不仅可以保护育雏、育成期的鸡群健康,而且可激活免疫系统,为以后阶段的免疫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此阶段免疫是鸡群一生免疫的基础。
3、强调环境控制,加强隔离、卫生、消毒措施。鸡群自身抵抗力差,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免疫空白期,决定了鸡群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在做好免疫的同时,加强环境控制,做好隔离、卫生、消毒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有效防控疾病必不可少的条件。 0-3周龄的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一)、第1周:母抗保护期第一周雏鸡的特点:学习采食、饮水,适应新环境期。绒毛保温能力差,不具备体温调节能力,对外界温度的变化敏感。母源抗体高,虽然获得了对部分疾病如新城疫、法氏囊、禽流感等的抵抗力,但自身抵抗力差,对某些细菌、病毒病易感,如对绿浓杆菌病、大肠杆菌病、马立克氏病等高度敏感。
要想养好雏鸡,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按种鸡场提供的饲养管理手册给鸡群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如喂料、饮水、光照、温度、湿度等,使鸡群及时学会采食、饮水,并保证环境温湿度的恒定,避免忽冷忽热
养鸡经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