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鲨(学名:Cetorhinus maximus)是姥鲨科及姥鲨属中唯一的一个物种。它是继鲸鲨以下世界上第二大的鱼类。姥鲨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海洋。它们游动缓慢,一般都没有危害及依靠浮游生物为饵料的。它们经常迁移,会季节性的出现在某些地区。[1]就像其他的大型鲨鱼,姥鲨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原因是其低繁殖及过份捕捞,以供应世界各地对鱼翅、鱼肉及器官的需求。
最新新闻
澳洲渔民捕获罕见3吨巨鲨 2015-06-24 15:25
2015年6月23日,、重达3吨的巨型姥鲨。姥鲨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因此有着极大的科研价值。该捕鱼船船长詹姆斯最终决定将其赠与墨尔本博物馆以供科学研究。在此之前,由于姥鲨在海洋中神出鬼没,科学家们对这种生物的生态知之甚少。而这次捕获正是研究姥鲨千载难逢的机会。...详情
内容来自
中文学名姥鲨
拉丁学名Cetorhinus maximus (Gunnerus,1765)
别称象沙、姥鲛、赣鲨、蒙鲨、老鼠鲨、象鲛
门脊索动物门
纲软骨鱼纲
目鼠鲨目
科姥鲨科
属姥鲨属
种姥鲨
分布区域世界温带近大陆棚海域
英文名Baskingshark
目录
1外形特征
2分布范围
3生活习性
4相关种群
5资源利用
6保护级别
7种群动态
8相关报道
9最新发现
1外形特征
姥鲨是已知最大的鲨鱼之一,仅次于鲸鲨。-,重量6000公斤左右。最大的姥鲨标本是于1851年被缠在加拿大芬迪湾的鲱鱼网中,,重19吨。
姥鲨有一个像巨穴般的颚(达1米阔,在摄食时会保持张开)、较长及明显的鳃裂(差不多环绕整个头部,且有更完善的鳃耙)、眼睛较细及平均腰围较幼。姥鲨的牙齿少很多及呈钩状,约只有5-6毫米。姥鲨只有上颚的首3-4列及下颚的6-7列牙齿是有功用的。
姥鲨的尾柄有很多龙骨,皮肤布满盾鳞及一层黏液,鼻端很尖及尾鳍呈半月形。体型较大的姥鲨可以拍动背鳍。姥鲨身体呈很多不同的颜色,一般背部都是深褐色至深蓝或黑色,腹部则呈暗白色。很多时在它们身上都会发现有伤痕,可能是受八目鳗或雪茄鲛的袭击。姥鲨的肝脏,占体重的25%及差不多整个腹腔的长度,相信在它们控制浮沉及长期储存能量中有重要的作用。雌性的姥鲨只有右边的卵巢是仍有效用的,这是在鲨鱼中特有的特征。
姥鲨的身体呈纺锤型,躯干较粗壮。尾柄两侧各具一突起,尾基上、下各具一凹洼。头大,略侧扁,锥形。吻短而圆突。眼略小,圆形,无瞬膜。鼻孔狭小,位于口前,前鼻瓣短,呈圆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口裂宽大,广弧形,具唇褶;下颌短,口闭时不露齿。颌齿细小而多,圆锥状,边缘光滑,齿头向后,无侧齿头,4~7行在使用,每侧每行100余个。喷水孔细小,圆形。鳃孔5个,很宽,由背上侧延伸至腹面,位于眼后。鳃耙细长、密列,角质,基部侧扁,端部鬃状,为取食的过滤器官。背鳍2个,第一背鳍大而略呈等边三角形,起点于胸鳍及腹鳍间,后缘凹入,上角略尖圆,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鳍颇小,起点在腹鳍后端之后,后缘凹入,上角尖圆,下角微尖突;胸鳍宽大型,镰刀状,后缘微凹入,外角钝圆,内角钝圆;尾鳍叉形,尾椎轴稍上扬,上尾叉较长大,近尾端处有一缺刻,下尾叉较短小。体背侧灰褐色;腹侧白色。
2分布范围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温带和亚寒带海区,
澳洲渔民捕获巨型姥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