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赣州市立医院麻醉科焦丰
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
全麻苏醒期病人躁动(EA, emergence agitation;emergence delirium)是麻醉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出现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
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因素
药物因素
术后因素
其他
病人原因
静脉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
静吸复合麻醉
术后不良刺激
术后并发症
术后催醒用药
手术原因
病情的不稳定
体温及内环境
性别和年龄
心理、习惯、药物敏感性
遗传
静脉麻醉药
用氯胺酮、依托咪酯、硫喷妥钠作麻醉诱导者,%、%%,术后躁动发生率高,%,
咪唑
氯胺酮
依托咪酯
硫喷妥钠
静脉麻醉药
氯胺酮属于苯环己哌啶衍生物,属于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麻醉药,它能够选择性地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大脑皮层传导,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常用于小儿手术的麻醉诱导。但氯胺酮对大脑边缘系统则表现出兴奋作用,致使大脑功能呈现分离状态,产生分离麻醉的现象。全麻后幻觉发生率高,在麻醉苏醒期药物的抑制作用逐渐消退,但大脑皮层兴奋性反而逐渐增强, 机体应激性高,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也高。
依托咪酯、硫喷妥钠用于临床麻醉诱导已经较少。
咪唑安定属于水溶性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于大脑、小脑皮质、边缘系统和脊髓部分区域的苯二氮卓类受体,有明显的镇静、抗惊厥、抗焦虑作用,同时也具有较强的遗忘作用。Cole. J等分析术后小儿躁动发生的原因,认为小儿麻醉诱导时用咪唑安定可增加术后躁动的发生率,其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咪唑安定延长了术后的苏醒时间
2、吸入麻醉药
吸入麻醉药具有容易控制、诱导和苏醒快的特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地氟烷、七氟烷、异氟烷、安氟烷和氟烷是临床上常用的吸入麻醉药,但是吸入麻醉药容易导致病人在苏醒期出现躁动。
2、吸入麻醉药
Joseph P等比较
七氟烷和氟烷在苏醒期引起儿科病人
躁动的发生率的研究中,其结果
表明七氟烷发生率为57%,要高于氟
烷(27%)其可能的机制是七氟烷溶
解性较低,术后病人恢复较快,容易
出现躁动。地氟烷的发生率为55%,安氟烷33%,氟烷25%。研究者发现异氟烷和安氟烷在引起病人苏醒期躁动的作用是一样的。
氟烷
异氟烷
地氟烷
七氟烷
3、静吸复合麻醉
Shoichi Uezono等人把单纯吸入七氟烷进行诱导和维持的病人分成一组,而把先行吸入七氟烷诱导后用丙泊酚维持的病人分成另一组,比较两组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单纯吸入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38%,而复合组没有出现躁动的病例。说明了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全麻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及处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