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将军
“我这个人别的不会干,打仗是我的本行。”
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一位身上有着军事奇才成吉思汗血统、年仅15岁的蒙古族少年王文善,改掉自己文绉绉的名字加入了红军队伍。他想让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起来,所以新名字就叫近山。
严酷的革命斗争形势使得红军干部奇缺。1931年, 16岁的王近山就是在这种血雨腥风中走上连长岗位的。当上连长后,王近山就渴望打仗,拼命打仗。一次战斗,他以必死决心抱着敌人滚下悬崖,敌人死了,自己却没能如愿“光荣”。战友们从此送给他一个外号:王疯子。在残酷的战争中,王疯子不仅没有死,反而迅速从连长升到营长,又从营长升到团长。更为幸运的是,他站到了徐向前元帅这棵军事巨树之下。
徐帅作战,勇字当头,每当战局僵持或者危急时,他总是领着旗手和号手,屹立在战斗最紧张、最危险的地方。在他的影响下,红四方面军的将士多喜欢死打硬拼,敢打硬仗,不怕恶仗。
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迎击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身为红28团团长的王近山提刀挎枪冲锋在一线。在防御战中,28团几乎拼光了,团长仍然屹立在战斗最前沿的红旗下。次年夏,红军转入反攻,28团孤军追亡逐北,误入有名的“傻儿师长”范绍曾部重重包围中,王近山浑身是胆,提刀跃马,率领全团左右斩杀。敌人魂飞胆丧,整整一个旅被红军一个残缺不全的团包了饺子。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又在江油和川军展开恶战,一股敌军突然突破红4军防守阵地,向红军阵地纵深发展。军长许世友连忙投入作为预备队的28团发起反冲锋。王近山接到命令后,当即带领人马扛着大旗、端着刺刀向敌人冲去。弹雨中,王近山胸部中弹,当即陷入昏迷状态,被抬下阵地,部队士气受到影响。总指挥徐向前见状,提着手枪冲了上去,边冲边高声呼喊着爱将的名字:“王近山!王近山!”王近山很快被主帅的呼声唤醒,当发现自己不在红旗身边,当即命令战士把他抬回红旗下,重新指挥战斗,直到头部被一颗子弹击中,昏倒在徐帅身边。强将手下无弱兵!看着已成血人的娃娃团长,徐帅心中又爱又怜。
后来,由于长期受刘伯承元帅的耳濡目染,王近山作战更多的是喜欢动心思,但是在许多关键性战斗战役中,还是透闪着王近山独有的“疯劲”。
1946年9月的定陶战役大杨湖之战,是刘邓大军出兵太行山后第一场恶仗。开战前,邓小平政委采取激将法,声称此战打不好,就退回太行山去。6纵司令员王近山主动请战:“我王近山今天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我就不回来见你们!”王近山言必行、行必果。为争夺大杨湖,6纵成连成营甚至成团牺牲,仍然攻势不减,最终摧垮了国军精锐赵锡田整3师的战斗意志。
1953年抗美援朝上甘岭之战,是我军迄今为止进行的现代化程度最高也是场面最残酷的阵地战。还是这个王疯子指挥12军、15军同优势美军展开士气和意志的较量,最终打垮了钢多气少的美国大兵。
在长达23年的血与火的洗礼中,王疯子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裹满全身的战伤见证了一代虎将的赫赫战功。
作为成吉思汗留在大别山的杰出后裔,王近山身上一直流淌着蒙古人桀骜不驯的血液。有人叫他“王疯子”,也有人叫他“二杆子”。
王近山痛歼“日军官战地参观团”
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去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
《亮剑》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将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