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十字平面: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门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内部又十分开阔明亮。
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皇家让人惊艳的熊皮帽已成为了英国的象征,但为了制作一顶1英尺高的熊皮帽,通常需要1至2头黑熊的皮毛。始于1815年。熊皮帽的雏形可以说是以前的掷弹兵帽。由于原来的掷弹兵戴的都是三角帽,每次从身后抡手投掷弹药时帽子总会被弄掉,于是1712年之后这种三角帽便被改进成现在熊皮帽的样子。
最先佩戴熊皮头饰的是建立过光辉战绩的第一禁卫团,他们曾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了拿破仑的掷弹禁卫军,从此整个禁卫旅都被赋予佩戴这种熊皮头饰的特权。
据称,要制作一顶1英尺高的熊皮帽,通常需要一头甚至两头黑熊的皮。军官的熊皮帽一般用毛色鲜艳手感平滑的雌熊皮制成,较低军衔士兵的熊皮帽一般用皮毛较粗糙的公熊皮缝制。熊皮帽经久耐用,其中有许多甚至代代相传,成了名副其实的“传家宝”。
1986年2月12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英国东南部的坎特伯雷大教堂参加了英法两国海峡隧道条约的签字仪式,从而正式确认了两国政府对于建造海峡隧道工程的承诺
1751年,法国学者
哥特式建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