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两个世界的碰撞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两个世界的碰撞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思路】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本课学习对后面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很重要。而学生对此知识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本课我主要是侧重于问题的探究,提前设计好预习案、探究案,以供学生课前准备。鸦片战争前的东西方历史已呈现巨大的反差。认识这种差异能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的爆发,是两种文明冲突的必然结果,也更能理解鸦片战争的结果。战争结束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丧失了一系列的主权,这些主权的丧失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无知和愚昧。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本课内容,但高一阶段的学生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理性思维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把握学生的此项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性与生动性的特点,让学生现有直观感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与碰撞;战争过程中,工业文明带给农业文明的强烈震撼;以及战争结束后,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的巨大推动作用。
(2)通过分析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与碰撞,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工业文明的撞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全面客观的历史事件。
【过程与方法】
(1)以“两位君主”、“两个国家的礼物”、“两个国家的认识”、“两份国书“为“抓手”,从历史的细节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中国战败做准备;也让学生理解两种文明的遭遇不可避免;
(2)通过两种植物鸦片与茶叶的较量,让学生认识到鸦片输入带来的危害,也让他们认识到要“远离毒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在感悟历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没有细节,学生不会有深刻的情感体验。离开历史的细节,单纯的说教起不到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所以我通过一系列的历史细节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到东西方文明的巨大差异,并认识固步自封、自大、排外对国家和民族的危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争爆发前,东西方文明的各自发展与碰撞;战争过程中,两种文明之间的较量以及农业文明失败的必然性;
难点:战争结束后,工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学案指导、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多媒体播放霍元甲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渲染气氛,激起学生的热情, 同时也起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导入:在第一单元,我们探寻了中华民族的DNA——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今天我们将继续我们探寻的步伐,让我们一起走进近代中国。
一提到中国近代史,就像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张鸣教授所说的那样,绝大多数人有着“三妇”心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呢?(反思)中国这个昔日农业时代的“优等生”怎么到了近代又会沦为工业时代的“落后生”呢? 来拨开历史之谜。
首先让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前设计的知识结构图,并由学生自己介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
《鸦片战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