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设计
课题:新陈代谢与酶设计者:南小华
教材来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
(2)使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初步理解酶的概念、酶的特性、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使学生理解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2、能力方面
在引导学生分析生物新陈代谢概念,探究酶的特性以及影响酶活性因素的过程中,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价值观方面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1、酶的发现
教材简单介绍酶的发现历史,从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设计的巧妙实验到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少数的酶是RNA,使学生对酶的研究历史中的一些重大发现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2、酶的特性
酶的特性主要是通过安排了有关的学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酶的三个特性,这样的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酶的高效性特点,是通过《实验五、肝脏内的过氧化氢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切入;酶的专一性的特点,是通过《实验六、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切入。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通过《实验七、探索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条件(选做)》切入。
本节内容的最后,安排了课外读“造福人类的酶工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本节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活质量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在初中生物以及高中生物绪论学习中,已经接触到诸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及其关系等与新陈代谢有关的知识,对新陈代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学生在初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到实验室做过实验,已经掌握了实验室规则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不足之处:学生初中所接触的新陈代谢相关的知识是在生物个体水平对新陈代谢下的定义,而本章的新陈代谢内容是对以往知识的深化和展开,在细胞水平上对新陈代谢的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接受和消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
2、酶的特性
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4、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难点:1、新陈代谢的概念及其本质的概念
2、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作用
教学策略和手段
本课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为主,板书辅助进行理论讲授,设置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手段,以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相关知识,掌握本课的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资源与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酶的发现的资料、实验室、实验中所需的材料和试剂
教学过程
1、引入新陈代谢的概念及本质
(1)学生在初中生物学课本、高中绪论课的学习或通过各种媒体的介绍,对新陈代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我先了解学生对新陈代谢是如何理解的。为此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以自身为例,剖析生命是如何维持的,以此引入本节的学习,如:
①学生如何理解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②想一想,人体的身体有哪些系统参与了新陈代谢过程,各是如何参与的?等等
(2)学生一般只能从生物个体、器官或系统水平上,说明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此基础上,把讨论引向微观水平,即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代谢过程。如可以设问:
①你吃下的肉类蛋白质,通过什么途径转化成为你自身的蛋白质?
②你吃下的淀粉类食物,通过什么途径为你提供能量?等等
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理解:细胞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维持,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在细胞水平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即“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2、酶的概念、特性及其生理功能
在学生理解新陈代谢的本质后,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出无机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需的条件一般是很激烈的,再让学生分析出生物体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可以提问,如:
(1)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的进行呢?
(2)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这样可顺利地引出活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即酶。
新陈代谢与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