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地资源学概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土地
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荷兰的瓦格宁根召开了土地评价专家会议,在会议文件《土地与景观的概念及定义》中专门给土地下的定义是:“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土地评价纲要》则进一步指出:土地是“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和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的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FAO关于土地的定义已经为众多的学者所接受。
尽管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土地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方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在土地这个综合体中,土地各组成要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而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单独的要素。
,但人类的经济活动可以改变土地组成要素(如土壤、植物、水文等)的性质,从而影响土地的功能和用途。因此说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生产活动成果及其社会经济关系,这是土地不同于其他自然体的重要方面。
,二者有明显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陆地是突出于海平面以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滩涂和岛屿。将土地限定在陆地范围,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和劳动习惯。
,因此,土地意味着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按这一剖面的密度差异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层,即以地球风化壳和地下水为主的地下层;以生物圈和地貌为主的地表层;以近地面气候为主的地上层。那些与土地特性无直接联系的地上层(如高空气候)和地下层(如深层岩石),并不包括在土地这一立体垂直剖面的范围内,只是土地这一综合体的环境条件。
,土地作为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具有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动力学特征,是一个随单位时间变化的时空复合体(spatiotemporal syn-thesis),某一时段的土地性质只是土地在随时间变化过程中的瞬间特定情况。
“土”字的记载,如古籍《说文解字》中,对“土”的解说为“土者,吐也,吐生万物”。《管子》中则说:“有土斯有财”。其中的“土”,有人解释为土壤,也有人解释为土地。Soil(土壤)这个英文字是经由古法语从拉丁文Solum一字衍生的,Solum的原义是指土地。可见,无论国内或国外,在土地与土壤之间确实存在似清非清的认识状况,很易混淆。
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与土地的区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须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这也就是土壤与土地两个概念经常混淆的原因之一。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capability)。对于农业用地,土地生产力是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的。所谓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指的就是土壤所处的环境,包括光热条件、降水、地形及其相关联的排水和供水条件、污染物质的侵入等等,也包括人为耕作、栽培等土壤管理措施。例如:高寒的环境常常“半天云雾半天晴,半天太阳半天阴”,属“山高一丈,土凉三寸”之地。处在以上这种环境条件下,即使土壤本身内在有关肥力的各因素很优越,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其生产力必然不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肥力只是生产力的基础,而不是生产力的全部。对于城市用地,土地生产力(效益)主要取决于区位要素,而与土壤肥力几乎没有直接联系。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可以划分为A、B、C等发生层次。而土
土地规划实务全书:第1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