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甘随孺子作黄牛.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记苍溪县蔳镇党委书记张春华
“点儿低,到河西,红苕叶子两筲箕,说话还是个粗声气。”这句流传了半个多世纪顺口溜是过去苍溪县嘉陵江西岸的东青镇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那时只要人们谈起东青镇就不由自主的用“旱、堵、穷、散”几个字来概括。如今再次步入东青镇,你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的折服:标改了的山坪塘星罗棋布、波光潋滟,塘、池、渠、田相连,融汇贯通;柏油路穿境而过、绵延伸展,水泥路进村入户、四通八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风生水起,“花生之乡”远近闻名,白墙灰瓦的生态农居掩映于青水碧水间,无处不是一幅幸福田园新农村的画面。
如果你这时再在人前说起那句家喻户晓的顺口溜时,就会有人指责你,并将其改成了“新时期,到河西,又杀鸭子又杀鸡,男女老少笑咪咪”。当问及改变这句顺口溜的原因时,老百姓都为该镇的党委书记张春华同志树起了大拇指,都夸他是一个“甘随孺子作黄牛”的共产党员。
从水、路入手解决旱、堵问题
2006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春华成为又一个“点儿低”的书记在东青镇上任。当年冬天,全镇的40%的小麦受旱,1万多人、2万多牲畜饮水吃紧,这让张春华第一次身临其境地感受旱灾的切肤之疼。群众的热切的期盼,张春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暗暗的下定决心要把解决的水的问题,作为上任要办的第一件事。
他一次次冒着严寒进村入户摸底调查,找水源、查看原有的水渠,一个多月的时间,他几乎查看了全镇所有山坪塘,走完了所有的水渠,尝尽了所有的山泉水。在掌握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后,张春华与水利员一道,制定水利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项目。截止目前,建成了青山观供水站,延伸管网至东青、寨山两个场镇,加上其他的微型饮水工程全镇22个村(社区)17800人,实现了人人饮上安全水的目标。同时采取“受益农户自筹,项目资金补助”的办法,标改260口山坪塘、建成680口微水池,整治渠系28公里。
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水”字入手,张书记的带领群众办的第一件事就给老百姓留下了好的印象。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水利设施建在那里,水泥路就延伸到哪里”的要求。在张春华的的带领下全镇人民抛起一个个修路的高潮,产生苍溪县农村公路建设“政府放手,村民决策,民主修路,路更宽”的“东青经验”在全县推广学习。让全镇22个村(社区)83公里村级路硬化,126条280多公里泥结石路得到改造。
发展优势产业富民增收,解决群众穷的问题
水和路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张春华又想到了如何让解决老百姓穷的问题。东青镇十年九旱,如果不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上入手,要想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现实,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每一个干部群众都是心知肚明的,就是没有人知道该怎样做,也下不了决心。在这种情况下,张春华提出要发展抗旱避灾粮油产业。上任的第二年春全镇早玉米面积扩大到7800亩,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当年全镇增收536万元,人均增收260元。经过几年发展,深窝乳功覆盖、抢早抓主动、节水农业新技术等等一项项创新被迅速推广到全县和川东北地区的10余县区。东青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
“花生之乡”。
玉米增收催生了东青成为“生猪大镇”,建立了东青镇众邦生猪专业合作社,全镇新建圈舍57300平方米,常年存栏1。2万头,全年人均出栏生猪3头。从而使全省现代农业(玉米、生猪)发展项目花落东青。
玉米、生猪、花生成为了优势产业后,如何更一步把这此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甘随孺子作黄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drp539602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