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理诊断中心”为依托培养临床应用型病理学人才的探索
张晓杰柏青杨温秋婷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应用型病理学创新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改革方案经受了实践检验,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促进就业。以“病理诊断中心”为依托的培养方式,充分整合基础临床资源,真正实现了医、教、研的结合,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病理学人才培养;病理诊断中心;医教研一体化
病理学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钟南山院士说:“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国家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病理人才缺口大,社会需求旺盛,为充分满足社会对紧缺的应用型病理学专门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病理学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我校整合病理教研室和附属第一、二、三医院病理科,成立了“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设立了临床医学专业——病理学方向,并成立病理学系,以“病理诊断中心”为依托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病理学专门人才。我校的培养方式具有医教研一体化特色,充分整合基础临床资源,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毕业生年终就业率100%,并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一、病理学人才的培养现状
病理学自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担当起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临床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医疗实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临床病理水平是衡量一个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整体水平。过去由于体制的原因,病理科不受重视,病理人才流失、短缺现象严重,人才稀缺、后继乏人,成为病理学科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病理诊断,积极组建病理科,卫生部非常重视病理科的建设,2009年专门发布了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0年又将病理科纳入了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建设项目。目前病理工作已逐渐深入到全国各基层单位,病理人才正面临巨大缺口,而国内各医学高校一直鲜有专门病理学医生的培养方向。虽然近几年也有个别医学院校开设了病理学方向,但时间仓促,培养方案均不够成熟。针对我国病理人才紧缺的现状,我校在2005年创先开办了临床医学——病理学方向,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病理人才。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摸索,发展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创新优势。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导师引导、见习实习基地、创新实践等方面,探索病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使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能更好地结合,提高了病理专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二、病理学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培养目标
高等医学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条符合我国目前国情必经之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依据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研究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以及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应用型病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病理技术思维能力强,擅长病理技术的应用,能够从事临床病理诊断的高级病理学人才。同时具备正确职业价值、行为
以“病理诊断中心” 为依托培养临床应用型病理学人才的探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